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第1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你如何评价?

唐宪宗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信仙好佛。

元和十四年,正值印度佛教盛行中国,全国处于狂热拜佛风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百姓废业破产,唐宪宗不思变法,妄图凭借佛骨的灵验来恢复国家的政治经济,妄想凭借拜佛来求得长生不老之药,正月,唐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花去迎佛骨于宫内,想供养三日,韩愈时任刑部侍郎,出于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和报国忠君之目的,给宪宗上了一本《谏迎佛骨表》奏章,想以此表谏阻唐宪宗迎佛骨之事,当唐宪宗阅览此表后,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以极刑,幸得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唐宪宗才将韩愈贬到离京遥远的潮州当刺史。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腹委曲、愤慨、悲伤。

当接到被贬诏书,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子韩湘跟了上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和决心。

全诗共八句,一、二句书写被贬的前因后果,只因一封朝奏,后果是龙颜大怒,晚上就被贬到离京遥远的潮阳

三、四句申述自己爱国忠君的胆识和气魄,大有义无反顾的勇气。

五、六句即景抒情,悲而惨烈,因身遭被贬之罪,心情一片恢暗,这种心境如同乌云遮盖一样,哪里还能找到家的感觉呢?前路茫茫,大雪横挡,险恶难测,马也踟蹰不前。

末尾两句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凄楚。

r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炉,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r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文学家。

公元八一八年时,由于劝阻唐宪宗〈李纯〉不要奉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为好友裴度救援,遂改贬为潮州刺史。

此诗即为被贬途中所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左迁~指降职、被贬。

蓝关~地名,现陕西商县西北,当时是从陕西到南方的必经之地。

九重天~指的是皇帝。

潮阳~现广东潮安。

汝~指的是他的侄孙韩湘,也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

这首诗是韩愈因为反对唐宪宗奉迎佛骨被贬途中,他滿心委屈,正感到无处诉说,走到蓝关时,遇上一个大雪天,恰巧遇到他的侄孙韩湘子,他就把一腔心事都写入诗中告诉韩湘子。

在八仙传说中,韩湘子性格狂傲,曾经在初冬时于数日内令牡丹花开数色,每朵花内又藏有一诗句。

〈见《酉阳杂俎》〉传说中韩湘子以法术点化韩愈,说韩愈贬谪潮阳时,途中遇雪,韩湘子冒雪而来,将牡丹花上的诗句示与韩愈,两人宿于蓝关驿舍。

所以,韩愈做有此诗。

临分别时,韩湘子又告之韩愈未来之事,其语事后尽皆应验。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寺院经济与世俗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面对这些矛盾,韩愈竭力宣扬天命论、人性论,企图以此挽救唐王朝的没落命运。

这个在当时的时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要求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并做到文从字顺,反对追求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的文章气势浑厚,兼于推理,叙事简洁,语言流畅。

他的诗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其诗风格险怪雄奇,反对庸俗浮浅,开创了唐代一个重要的诗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82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