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男性推举名仕

武汉男性推举名仕,第1张

武汉男性推举名仕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科举制设立于隋朝,汉代选拔人才自然无法通过科举制,但它却有一套选人机制。

汉代的选人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从太学中选拔优秀人才;二是利用“乡举里选”,从地方挑选人才到中央。

太学是汉代国家最高学府,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太学生学满后会有个考试,当时称为“科”,总共分为两等,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

郎指的是在皇宫里的侍卫,主要服务于皇帝。

待这些郎官在皇帝身边服务几年,遇到政府需要人员,就在郎官中挑选分派。

吏是地方长官的佐官,考乙科的太学生必须回本乡政府充当吏职。

汉代官吏的任用有一规则,地方长官一律由中央委派,郡县的佐官必得本地人充任。

所谓的“乡举里选”,说的是地方可以时时向中央推举人才。

这样的推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无定期的。

当国家遇到什么大事时,朝廷常常下诏让地方推举贤人。

如新皇登基,或大灾荒。

这些被推举来的人被称为“贤良”。

贤良们到了朝廷,朝廷会提几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叫做“策问”。

然后朝廷再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分别挑选任用。

二是特殊时期。

比如朝廷需要出使西域,出使匈奴,需要有人通晓匈奴语和西域语言的人;或者黄河决口,需要具备治水知识的人。

这时朝廷就需要下诏征求符合条件的人才。

地方知道有这种人才的,可以向政府推举;还有认为自己拥有这方面的才能,也可以自己报选。

三是定期的。

这种定期推举人才的就是“举孝廉”。

汉代以孝治天下,历来都诏令地方官察举孝子廉吏,但地方官响应并不是很积极。

汉武帝时,曾下诏责问地方官。

并下令公议,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官应受处罚。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定期向朝廷推举人才的制度。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

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 赀选”。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孝子廉吏,称为孝廉。

自此以后,察举制便确立起来,贯穿整个汉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851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