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

谭纶,第1张

谭纶 明末重臣杨嗣昌和明朝大将谭纶谁更厉害?

明朝大将谭伦是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献齐名的三大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战功赫赫名震天下更厉害,重臣杨嗣昌一生跌宕有功有过结局悲惨,因战败获罪被崇祯帝逼迫服毒身死。

总结谭纶更胜一筹谭纶(1520-1577年4月20日)字子理,号二华。

江西省宜黄县谭坊人。

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活动家。

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思维敏锐,智力过人,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

特别爱读《曹刿论战》等兵书。

平时观察蜘蛛结网、蟋蟀相斗等现象,都认真思考并和用兵打仗联系起来,后来写成《说物寓武》二十篇军事著作。

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登进士第。

二十七年,授南京礼部主事。

不久,补兵部郎中。

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

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以能用兵闻于朝廷。

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谭纶受命台州知府。

他募乡兵千人,“教以荆楚剑法及方圆行阵”,严格训练,成为劲旅。

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扰台州一带,谭纶率兵大挫倭犯。

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数万人窜扰台、温、福、泉、漳等州,谭纶亲率精兵与寇大战。

三战三捷,军威大振。

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转右参政使,兼治兵事。

此时,他与浙江佥都司、参将戚继光、浙江总兵官俞大猷等联合,转战于浙江沿海,屡战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

谭纶改任福建参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又在广东、福建沿海大肆劫掠。

三月倭陷兴化,朝廷命谭纶为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福建军务。

谭纶日夜兼程,急赴平海卫。

命浙江副总兵官戚继光火速从广东、江西一带回闽;令福建总兵官俞大猷,整饬营内,疏通河道,扼守海口,断敌退路;着广东总兵官刘显速率军驰赴兴化,谭纶对倭寇实行重围。

四月上旬,各路进剿军先后入闽。

谭纶召俞、戚、刘商讨破敌之策,自任总指挥,戚继光率中路军直捣倭贼大本营平海卫,刘显率左路军侧翼迂回,俞大猷率水师为右路,断敌退路。

各路军分头进击,一举歼敌2200余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余人,随即收复兴化城。

以军功升右副都御史。

次年二月,2万余倭寇又围攻仙游等地,谭纶亲率戚继光部驰援,攻下仙游,斩敌千余,又追歼逃倭数千名,残余倭寇抢夺渔舟入海逃遁。

谭纶迁陕西督抚。

四十四年十二月,改调四川。

不久,即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隆庆元年(1567),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练兵。

自居庸关至山海关,修筑边墙2000余里,构筑御敌台3000座,造战车700乘,佛郎机(大炮)5000架,使京师东、北沿边防御得到大大加强,敌不敢犯。

隆庆六年七月,升任兵部尚书,兼理京中军务,不久告归。

万历元年(1573),神宗即位,召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

五年四月,卒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襄敏”。

著有《谭襄敏奏议》10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部分内容被抽毁)。

另有《谭襄敏遗集》3卷、《军事条例类考》7卷、《书经详节》、《点将图》等。

善任俞戚而建大勋因功绩显著,谭纶历事三朝,主持军务近30年,抗倭、戍边,屡建奇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国英雄,与戚继光齐名,号称“谭戚”。

不仅骁勇善战,威震沙场,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李梁、李超、陈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战将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

谭纶酷爱戏曲,尤喜盛行南方的海盐腔。

于军中设戏班,随军征战、演出。

任浙江台州知府丁忧回籍时,自浙江带回海盐腔戏班,命艺人传授给本地艺人,还亲临排演现场。

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

由是该剧种落户赣东,后有专业剧团30多个,成为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活跃在江西省内。

汤显祖对宜黄腔极为欣赏,其著名的《临川四梦》,均由宜黄艺人首次演出以至流传,并撰写了《庙记》。

宜黄腔后经艺人不断探索和改进,不仅在省内广泛流行,在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广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传。

一些曲调还融入京剧。

万历五年( 1577)四月庚申(初三)日(4月20日),病卒于北京任上,年五十八。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

他是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

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

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

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杨嗣昌是名门之后,其父乃前任明朝大学士杨鹤,他是个颇有才干的文官,字写的好,又能言善辩,但是他为人品德之败坏,性格之奸诈。

实事求是的说,杨嗣昌偏属于那种动嘴皮子强动手能力差的人,要是放到个参谋位置上,估计还能发挥大作用,可偏偏坐到明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于是好方略变成了烂方略,直到把大明朝祸害了个干净。

先说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想法确实不错,要是实行的好,足够把李自成置于死地,可打仗就得要钱,明朝早就国库空虚了。

杨嗣昌病急乱投医,居然用起了汉武帝时代的"均输法"。

结果,大笔的军饷平摊到普通百姓身上,军费没筹集多少,反而以火浇油,搞的原本没造反的地区也叛乱四起。

活不下去的农民们更是铁了心跟随李自成造反了。

杨嗣昌做事不行,用人更是错,他提拔熊文灿做五省总督,本来此时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官军连战连捷,已经几乎要把农民军赶尽杀绝,杨嗣昌妒忌二人得大功,死催熊文烂招降农民军,这下可好,原本走投无路的李自成一下子绝处逢生,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熊文灿做事更是迂腐,他仅仅是得到了农民军口头投降的承诺,便接纳了农民军投降,结果张献忠李自成等部就地休整,不但没有解除武装,反而得到熊总督大批粮草赈济,直接帮助了人家休养生息。

待到羽毛丰满,原本已经投降的农民军们脸皮一翻,重新 *** 刀扯旗造反,搞的中原五省战火又起。

明朝白费了大批粮食军费,却最终功亏一篑,成了毫无收获的瞎折腾。

再说"攘外必先安内",想法很好,明朝绝不能两线作战,必须要首先安下一头,全力对付内患,可自古以来,谈判都是要凭实力说话的,否则只能任人宰割。

杨嗣昌一心主持求和,却被关外的满清当猴耍。

公元1638年,满清皇太级统帅重兵饶过山海关入寇中原,在北京周边地区大肆杀掠,事情到了这一步,杨嗣昌还想着"议和"。

驰援京城的宣大总督卢象升只说了一句反对议和的话,就被杨嗣昌怀恨在心,接着公报私仇,先是只分给卢象升几千老弱兵卒,企图把卢象升往虎口里送。

满清也知卢象升是明朝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集中重兵把卢象升包围在巨鹿,危机时刻,杨嗣昌坐拥重兵,竟眼看着卢象升身陷重围而不救。

卢象升浴血奋战,与清军数倍于己的精锐部队激战一整天,在手刃数十清兵后慷慨殉国。

事后,杨嗣昌为掩盖己过,居然诬陷卢象升临阵脱逃,直到巨鹿当地父老寻到了卢象升的尸身,杨嗣昌竟连扣八十多天,不验尸,不上报,十分奸诈阴刻。

更可气的是,满清大军肆虐中原,杨嗣昌总督各路援军,竟然畏敌如虎,不敢与清军交战,装备精良的明军眼睁睁的看着清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烧杀抢掠。

此次入寇,清军攻陷城池八十多坐,杀掠平民二十万人,明军不敢与之交战,只是默默的跟在清军身后,礼送清军出境,如此打法,连清军也感到啼笑皆非,皇太级命令士兵们在树上写下"百官莫送"的字样,嘲讽杨嗣昌,此种羞辱,为中国历史所罕见。

但报应总会到的,崇祯十三年,杨嗣昌亲率大军南下围剿张献忠,明军初战得利,将张献忠打的全军覆没,关键时刻,杨嗣昌妒忌病又犯,与属下大将左良玉与贺人龙闹意见,结果两位大将罢工撂挑子,虎落平阳的张献忠终于逃出升天。

之后,张献忠在湖北四川一带大打游击战,把杨嗣昌耍的团团转,当地百姓编成民歌嘲讽杨嗣昌"好个杨阁部(指杨嗣昌),离我三尺路。

"转来转去,张献忠趁杨嗣昌把主力放在四川的机会,奇袭襄阳,杀了明朝的襄阳王,远在四川的杨嗣昌如闻青天霹雳,此罪乃是明朝"失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无奈之下,杨嗣昌拿了一瓶毒药,一仰脖服毒自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289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