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第1张

朦胧诗朦胧诗派名词解释

1、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2、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3、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八十年代,朦胧诗风靡一时,你还记得有哪些吗?

所谓“朦胧诗派”,是指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主要朦胧诗人及代表作:北岛的《回答》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此外,还有顾城的《一代人》 、江河的《假如》、杨炼的《诺日朗》、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等等。

阿呆是过来人,也曾经在八十年代疯狂地喜欢诗歌。

能阅读一本好的诗歌,比现在吃什么都香。

阿呆记得,那时候最好卖的杂志就是《武林》、《诗刊》、《星星诗选》……《武林》当然不用说了,一部电影《少林寺》带动了一个武术产业的爆发,习武成了一种风潮。

一文一武。

朦胧诗也一样风靡全国,同学们聊天,社会上聚会,不会背诵几首朦胧诗,那就是落伍,就像现在不知道明星的隐私一样,是落伍了,土了。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阿呆记得,每次上学的路上,路过亲戚家的书报摊,阿呆都要停留一下,找一下最新一期的诗歌杂志,读上一两首,然后才往学校去。

在学校的聊天和嬉闹中,我们也常常以诗歌为对白:甲同学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乙同学回答:“点燃无声的烟卷,给这午夜致命的一q!”丙同学:“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现在想想有些搞笑,但是,那时候的诗歌所表达的精神,却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

朦胧诗是那时候最纯净的精神食粮。

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海子、牧野、食指、车前子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阿呆曾在重庆北碚买过一本海南出版社的《五人诗选》,黑色封面的,那是阿呆最喜欢的一本书,曾经陪伴阿呆走南闯北的。

这本书是选了:江河、杨炼、北岛、顾城、舒婷的诗歌。

百读不厌。

阿呆认为,朦胧诗之所以在那个时期爆发,是因为八十年代的开放,经济和思想上的开放,让刚刚经过长时间压抑的知识青年,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感。

但是,又不能很直白地表达,所以通过模糊的、朦胧的、意向的来表达。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我们来欣赏一下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吧:“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舒婷《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假如我的胸口,不能/为你抵挡所有打击/亲爱的,你要勇敢些。

”舒婷《礁石与灯》“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北岛《一切》“如果鲜血会使你肥沃/ 明天的枝头上 /成熟的果实 /会留下我的颜色 ”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北岛【回答】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顾城《小巷》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

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太多了,阿呆就不列举了。

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阿呆欢迎朋友关注阿呆,一起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011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