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第1张

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绝笔是《自题金山画像》吗?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生自古谁无死。

不同人的死亡,分量不同,诗人之死尤其令人关注。

旷世奇才、全能型诗人苏轼更是如此。

至于苏轼的绝笔诗,有人以为是《梦中作寄朱行中》。

与苏轼同时而稍晚的王直方在其诗话中曾有记载。

比王直方又小一些的朱弁,持同样态度,他的《风月堂诗话》卷下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朱行中知广州,东坡自海南归,留广甚久,其唱和诗亦多。

坡还岭北,闻行中在任,士大夫颇以廉洁少之。

至毗陵,梦中得诗一首,寄行中云:‘舜不作六器,谁能贵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其末章云:‘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

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

’纸尾又题云:‘梦中得此诗,自不晓其意。

今写以奉寄,梦中分明用此色纸也。

’或言东坡绝笔于此诗,其爱行中也甚矣。

不欲正言其事,聊假梦以讽之耳。

其后行中果以此免,坡真知言哉。

”[常州东坡纪念馆内苏轼塑像,不过,感觉把苏轼雕丑了。

苏轼卒于常州,临终前气色显然不佳,但后世纪念雕像,没必要强调其衰老疲弱的一面吧]曾款待过自己的朋友朱服,被士人议论,以为其有贪腐嫌疑。

基于自己的了解,苏轼信任朱服为人,此诗实为替朋友抱不平之作。

当然,苏轼此诗,客观上也有提醒警示朱服之作用。

朱弁用“有人说”(或言),说明他自己也不很肯定此诗为苏轼绝笔。

根据《三苏年谱》(3011页)和《苏轼全集校注》(8册5334页)可知,苏轼绝笔实为《与径山维琳二首》其二:“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忧,非命也耶?”译作白话:“我远谪蛮荒的岭南海岛都没有死去,而今回到常州,竟然可能要死了,这不就是命吗?”而此前所作偈语《答径山琳长老》,实为苏轼绝笔诗。

此诗作于宋徽宗即位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7月26日(农历),两日后,苏轼溘然长逝。

原诗如下:“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诗词文最好的校注本]略作翻译如下:“我跟您都出生于景祐三年丙子(1036),到如今都将近度过了三万个日夜了。

就算像印度高僧鸠摩罗什那样能够日诵千首偈语,但是又怎么能够追问如闪电般飞逝的岁月呢?人的最大的牵绊在人有肉身,如无肉身便无疾病痛苦。

向来嘲笑鸠摩罗什,将要离世时,还妄想以神咒留住性命,结果徒劳无功。

”这首诗,表现出苏轼达观的一面。

他受老庄影响甚深,安时处顺,逆来顺受(在今天变成了贬义词),对生命的各种机遇,最终都能以拥抱的态度接受,甚至是享受,包括死亡。

庄子齐生死的思想,让苏轼变得比僧人维琳要超脱许多。

而世人所熟知的《自题金山画像》,虽非东坡临终之作,却是其对自身一生的总结,可视作其精神意义上的绝笔之作:“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内心仿佛已然灰灭的木头,身体俨如难以牵系的小舟。

如果要问你一生的功业几何?答案便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了。

[了解三苏父子生平,最可靠的学术专书《三苏年谱》,撰者孔凡礼先生]《庄子·齐物论》云:“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苏轼更进一步,写自己心如成灰的枯木,行如难以收拾的破船,则见其身心俱疲,极度衰老憔悴。

后面的自问自答,有些诙谐,自己曾为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部尚书等显宦,皆不提及,单单记念被贬谪的三个蛮荒之所,有些自嘲的意味。

不过,后两句所表达的,更多的则是愤愤不平了。

苏轼幼时便希望“有补于世”,“奋力有当世之志”。

刚到二十岁,便与弟弟苏辙一起高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和梅尧臣等大腕的赏识,也被宰执大臣韩琦等人看好,以为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结果,再三被贬斥,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期间,差点丢了小命。

如今垂垂老矣,身心俱衰,豪情不再,壮志难酬。

而时下,虽然已经被赦免,允许北归,但政治前途未卜,身形又是如此衰疲,内心怎么能平静呢?更多苏轼及中外文学作品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有益,还望点赞鼓励~欢迎分享转发、留言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05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