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从

银从,第1张

银从 百年前我国是白银流通大国,但却不盛产,那白银是从哪里来的?

晚清时期,各种不平等条约当中的赔款,动辄数千万两乃至数亿两白银的金额,我们的既定印象里,咱们古代好像有许多的白银,人们也主要用白银当钱。

然而实际上,古代大多数时期的主要钱币是铜钱,白银的普遍其实很迟。

不仅如此,我国是个整体上银矿稀缺的国家,黄金白银的本土产出从来都不是很多,可在明清时期我国却被称作白银帝国,而巨额的白银,主要来自于当时的对外贸易顺差。

我国最早的银锭铸造起源于汉朝,之后历代都有铸造,但有一点,那就是古代大部分时候白银并不作为主要的流通钱币,人们日常用的,主要还是铜钱。

白银毕竟太稀缺了,国内的银矿非常稀少,银产量不高,日常交易中直接用银子很不便。

古代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铜钱,而黄金和白银,往往作为价值尺度与储藏手段,要使用的话,需要折算成铜钱,很少会有人拿着白银去买东西付账。

宋朝时期,白银的地位显著提升,但这一时期经济繁荣,人们在日常交易之中,觉得带着大量的金属钱币很麻烦,所以也就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即交子,这是银票的前身。

元朝时期,白银成了真正的流通钱币,但明朝却又禁止金银流通,要求使用纸钞。

然而尴尬的是,民间的白银流通从没少过,甚至于就是明清时期,大量国外的白银,通过大规模的贸易涌入国内,因此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作“白银帝国”。

明清时期,中国的白银主要有两大来源,一个是隔壁的日本,另一个就是新发现的美洲,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被视作资源匮乏的日本,古代实际上拥有非常丰富的金银资源。

明朝中后期,东南倭患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时有许多日本人走私白银来明朝。

从公元1540年到明朝结束这一百年时间里,日本平均每年有七十五吨白银涌入明朝,总量的话也就是七千五百多吨,这是极其惊人的数额。

除了日本,美洲的秘鲁、墨西哥与阿根廷都有巨量银矿,这些都被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等欧洲人掠取,但绝大多数的美洲白银,后来又通过贸易进入了中国。

明朝时期,仅仅每年从葡属果阿进入澳门的白银,就在三万公斤以上。

按照目前的保守估计,明朝时期包括日本与美洲在内,全球大约一半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也因此中国从那时候开始,就被称作“白银帝国”,由此名扬世界。

实际上明朝在刚建立的时候,以铜钱为唯一法币,洪武八年突然定用大明宝钞,朱元璋打算用银票取代铜钱,可尴尬的是,明朝发行银票居然没有准备金。

因为随意滥发银票,宝钞一直处于贬值状态,宣宗时期,宝钞已形同废纸。

从英宗时代开始,明朝逐渐解除了对于白银的禁锢,而白银也逐渐成为了现实流通钱币,也大致上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国古代才真正开始大规模使用白银当做日常交易钱币。

因为白银大规模使用,可国内的白银资源实在太少,就在明朝头疼的时候,美洲大量的银矿被发现了,大航海时代,越来越多的白银通过海上贸易进入中国。

当然,明清时期常有海禁,所以也经常出现白银紧缺的情况。

但非常可怕的是,明朝白银并没有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大量进口白银由巨商把持,这些人掌握着明朝的经济命脉,而这也成为了后来明朝走向终结的一张催命符。

在西方工业革命发力之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中国出产的瓷器、茶叶、丝绸之类在世界上当时都是硬通货,根本不愁卖,所以自然能够换回大量白银。

然而西方的商品,直到清朝时期,对于中国也没什么吸引力。

虽然本土的白银储量跟产量很有限,但是古代的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最终还是从全球各地吸收白银,然后才积累出了惊人数量的白银资产。

答案:海外贸易。

原因: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第一制造国、最大出口国,为了便于进出口贸易计价,中国采用了“银本位”制,也就说,19世纪前白银与现代全球主要流通货币一一美元作用相当。

《战国策.齐策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管子》: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由记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金本位时代,不过黄金的流通范围不大,只限于上流阶层,普通民众间还是以其它货币(铜铁币)为主。

直至汉高祖建立汉朝,因其采用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而且汉文帝、汉景帝又继承并继续推行这一修养生息的治国思想,使得汉王朝呈现出经济繁荣景象,开创了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经济繁荣意味着商品交易量大大增加,这时候铜铁币就日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而黄金又因其稀缺性,难以大面积的推行,于是比铜少比金贱的白银做为货币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自汉朝起中国建立起“银本位”制的雏形。

值得注意的是,“银本位”经济只属于称量货币制度,就是以金属的重量计值,还没有跨入货币制度阶段。

“银本位”经济开始大面积的流行还是两宋时期,当时的宋朝是封建王朝中最繁荣的王朝,经济高度繁荣,文化科技极度发达,重视发明创造,发展海外贸易,凭借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在14 ~15世纪GDP占当时世界近一半。

由于当时世界公认的优质商品及奢侈品全部出自东方一一中国,引得世界近六十个国家直接同宋朝进行贸易,开启了买、买、买模式,进口丝绸、瓷器、茶叶、香料数量庞大,这就涉及到双方主要交易媒介选择问题。

铜铁币不值钱被排除,黄金过于稀缺不适合,那么欧亚大陆都有且较为稀少的贵金属一一白银就被中国官方认证为中国与海外交易货币,是不是有点美元的感觉?一直以来,中国境内银矿相对国土而言少得可怜,且矿石含银量也较低,在0.003%至12.5%之间,一般在1%以下。

(秘鲁波托西银矿含银量为50%,新西班牙银矿含银量为5%~25%)以至于明朝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土上,拼命的开采,也比不上日本那点地盘的开采量。

这还是明朝拿下了云南后,云南的白银开采量占全国一半,但云南一年白银最多时也就十几万两。

不过,中原王朝不顾忌本土如此少得白银产量转而建立起“银本位”制,这也说明自宋代开始,中原王朝拥有的海量白银大多是海外贸易所得。

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明朝开启了一条鞭法改革一一赋役折银,从税赋层面上进一步巩固了白银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

到了明代后期,国库收支以白银为主,而铜钱则降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

其实,从明朝正式进入“银本位”制这一历史事件来看,进一步说明,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明朝实行“银本位”制首先影响到了与中国陆路相连的奥斯曼帝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同样是当时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受中国影响,它们也开始用大量白银支撑他们各自的通货体系。

16世纪始,世界各地的商人们,都开始使用来源于自美洲的西班牙银币作为标准的交换媒介。

当然,与中国没啥贸易往来的地区,则不受“银本位”制的影响,例如,同时期的非洲,仍然以贝壳做货币,而俄国一直到彼得大帝时代,仍然以毛皮做货币。

然而,不受中国影响的国家毕竟是少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希望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进口中国货物为荣。

于是世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5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欧的白银产量急剧增加。

在1460年到1530年间,在今天德国东部的萨克森,捷克中部的波西米亚,匈牙利、奥地利的提洛尔等地,白银的产出上升了大约500%,每年约90吨。

日本的白银开采量在16世纪后期迅速增长,据估计从1560年到1600年间,日本每年出口的白银约了37.5吨~48.75吨。

据估测,从1521年到1544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拉丁美洲运回黄金,平均为2900公斤,白银为30,700公斤。

在1545年到1560年间数量激增,每年平均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从16世纪至19世纪的300年中,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本土的黄金总量高达250万公斤,白银更为1亿公斤。

由于无法抗拒丝绸、瓷器、茶叶、砂糖、家具等各种中国商品的诱惑,最终西班牙帝国成了为明帝国服务的白银搬运工。

从1565年~1820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了4亿比索的白银,其中大约2亿比索白跟流入了中国。

自1565年~1760年,中国与吕宋之间的贸易总额为1亿8,564万两白银,难怪西班牙曾惊呼:“美洲的白银几乎全部流入中国“。

1621年,一位葡萄牙人商人谈道:“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入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美国学者弗兰克在其《白银资本》一书中认为,17 18世纪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3乃至1/2流入了中国。

对于这些说法的唯一解释只能是,中国不过在近代暂时丢失了世界经济的主导权,除了这短短的200年以外,其余时期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体更是世界的经济中心。

虽说,“银本位”制,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通货膨胀,但它的缺点也不少,尤为致命的是,世界白银流入中国数量太大,一度使欧洲贵金属输入锐减,与1591年~ 1600年间相比,1641~1650年间美洲黄金输入欧洲数量减少92%,白银减少61%,这一减少被认为是与中国和美洲贸易持续扩大有关。

长期的贸易逆差,让进口中国商品的国家不堪重负,其中就有实行“金本位”的大英帝国。

众所周知,富庶不一定代表先进,往往却更加保守,18世纪,中国在科技和制度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却不自知,朝野内外的表现和今天的美国相比,简直像似复刻版,只是不知谁在模仿谁?1840年,第1次鸦片战争打响了,英国人通常称之为“通商战争”,19世纪初,清朝还顺差2,600万银元,到了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逆差3,800万银元。

鸦片战争的胜败不但反映了当时东、西方军事以科技为主的巨大差距,更告诫了后人,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富而不强”的国家永远都是强盗们的首选目标。

1935年,中国实行币制改革,彻底废除了“银本位”,自此,从汉代开始流通的国际通用货币一一白银,历经千年后终成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17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