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

古代祭祀,第1张

古代祭祀 古代祭祀礼仪

古代祭祀礼仪很多,但主要分九个仪程,分别为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并且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

分为祀先代帝王、祀先圣先师、藉田与享祀先农之礼、亲桑与享祀先蚕之礼、享先医、五祀、高禖、傩和蜡腊九种具体类别。

古代祭祀的方法?古人为何要祭祀?

白露是一场追怀大禹的先贤祭《庄子·天下篇》赞大禹:“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孟子·膝文公上》钦佩大禹:“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李太白诗颂大禹:“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每年白露时节,奉祀大禹风俗古往今来传习不绝。

禹王香会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生活在太湖边的渔民,依然保持祭祀治水英雄大禹的习俗,称其为“水路之神”。

白露日,渔民要赶往太湖西山岛上的禹王庙进香,举行禹王香会。

清人金友理编纂的《太湖备考》记载,禹王香期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仪式。

内容包括敬献三牢(牛、羊﹑猪三牲)、奠帛、献三爵(献酒)、上香、献花,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等。

在祭拜时,渔民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尾肥鱼献给禹王。

唐人贾岛,“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谒荒郊大禹祠”。

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置入勇敢顽强精神基因宋人黄庭坚《登临晴川阁怀古赞颂大禹治水》诗曰:“九州禹迹忘安乐,换却江山永泰宁。

”后羿射九日、女娲补天裂、精卫填沧海、大禹治洪水……上古传说是最早的“高台教化”,其传承和昭示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强大的灾害、灾难之时,选择勇敢面对、豪情奋进。

于心灵深处启迪忧愤、唤醒勇敢,以高尚的情 *** 影响人的心灵,为中华民族最早置入了勇敢顽强、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基因。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原创,版权号……6821)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古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诸如天地山川、飞禽走兽等会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原始崇拜心理。

而祭祀就是源于古人的原始崇拜心理。

图腾崇拜先民们每在一定时间就会对本族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

例如中国最普遍、最典型的图腾崇拜--“龙”崇拜。

早在炎黄以前的伏羲氏时代就以龙为图腾。

先民们认为龙能的本事很大,能呼风唤雨,这对于从事农耕的古人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古代不乏有祭龙的记载。

由于“龙”的重要性,还形成了固定习俗和节日,如春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天地崇拜在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社会,古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天上赐予风调雨顺,土地厚赠五谷丰登。

因此,古人一直怀着虔诚的心情来祭天祭地。

《周书.泰誓上》:“天佑下民。

”,天是古人想象中的万能者,土地是生存的根基,古代称祭土地为“社祀”,主要有祭祀土地神等民俗活动,祈求农业丰收。

天地崇拜中还有日月崇拜,古人们认为太阳和月亮带来阳光和雨露,滋润世间万物,促进生长。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见,祭日祭月成了封建统治者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祭祀活动,也形成了中秋赏月、吃月饼等节日习俗。

祖宗崇拜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对死者不祭不祀必有灾祸降临,有祭祀就有保佑。

于是,每到特定的时间,生者就要祭祀死者,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已演变成中华的文化习俗。

此外,还有英雄崇拜,就是那些对国家对人民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也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如忠义关羽、爱国者屈原、民族英雄岳飞等等,都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181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