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辟刀

百辟刀,第1张

百辟刀 为何古代的宝刀能够削铁如泥,现在的刀反而却做不到了?

(戚继光用钢刀,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的宝刀削铁如泥”?那得先说说古代有没有“宝刀”。

这事,真不是空穴来风,古代确实有“宝刀”。

绝顶聪明的曹植,不仅有《七步诗》,还有《宝刀赋》。

其序曰:“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

”“家父魏王”,是曹 *** 。

“太子”,指曹丕。

再就是曹植自己和弟弟饶阳侯了。

他仨一人一“枚”;另两“枚”曹 *** 自用。

以“枚”作量词,蛮有意思。

他还说到“宝刀”的形制,“规圆景以定环,滤神思而造象”。

后世称这样的刀型为“环首刀”,创于西汉。

见下图——曹植那个时候,这种“宝刀”叫“百辟刀”。

《艺文类聚》六十《魏帝》亦记录此事,曹植所言不虚。

曹丕,也曾作百辟刀剑。

他在《典论》中说:“余善击剑,能以短乘长。

故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

”他制作了三剑、三刀、三匕首。

“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四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鉴似崩雪,刀身剑铗,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重二斤二两,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百辟”,就是百次锻打和冶炼。

为“辟湅”之省,史称“百湅金”或“百湅刚”,现在称为“百炼钢”,实际就是整个西方1744年英国才掌握的“炒钢”。

(晋代彩绘砖画像,持刀盾弓箭步兵图)制造“百辟刀”费时费工,装饰豪华。

三国时,为王公贵族及武将之甚爱。

陶弘景《刀剑录》有不少记载。

如,“孙权遣张昭代周瑜为南郡太守,曾作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四字,八分书”;“蒋钦拜别部司马,造一刀,文曰‘司马’,古隶书”;“潘文偏将军为擒关羽,拜固陵太守,因刻刀曰‘固陵’”,等等。

《刀剑录》中,没说关云长用“青龙偃月刀”。

《三国志》亦未提及。

至东晋十六国,权贵们仍喜好“百辟刀”。

《刀剑录》载,“前秦苻坚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功,铭曰‘神术’,隶书”;“夏赫连勃勃龙升二年造五刀,背上有龙雀环兼金缕作一龙形,长三尺九寸,刘裕破长安得此刀,后入梁”云云。

上面所说“宝刀”,能“削铁如泥”么?曹植在《宝刀赋》里,曾夸耀宝刀说:“故其利:陆断犀革,水断龙角;轻击浮截,刃不纤削”。

他说,宝刀很锋利,在陆地,可斩断犀牛皮;于水中,能削断龙角。

挥砍很轻,刀刃不损。

曹植没说能“削铁如泥”。

三国时期,有个制刀的名家,叫蒲元。

他曾为诸葛亮造军刀三千口,所制之刀异常锋利。

《太平御览》引《蒲元传》载,“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灵落,若雉生雏。

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

”这是说,蒲元把刀做好之后,以竹筒盛满铁珠,然后挥刀一砍,竹筒立断,铁珠散落一地,就像母鸡下蛋一样。

于是蒲元造刀,当时成为“一绝”,所制之刀被称“神刀”。

蒲元“神刀”锋利,能砍断竹筒,但也没说可以“削铁如泥”。

(晋代砖画像,持长刀侍从图)那么,“百辟宝刀”或“蒲元神刀”有无可能“削铁如泥”呢?从科学角度说,没有可能。

有人或看过现在施工剪切钢筋、钢材、钢板、钢管之 *** 作。

如果不用电气焊热熔的办法,一般会用剪板机或切割机。

剪板机的原理,是通过剪切力使被裁金属材料断裂分离。

其属于锻压机械之一种。

除去上下剪切刀片材质必须符合强度等要求外,还须有电、机械、物理所形成的剪切力。

这种力,与任何大力士的挥刀一砍,毫无可比性。

还有一种切割机械,用“砂轮”切割金属,有因此而全球著名“砂轮”品牌。

这种切割金属的办法,是靠摩擦破损被切割金属物理结构实现的,除了“砂轮”有品质要求之外,靠的是高速“摩擦”,也非奋力挥刀之力可比拟。

(商代青铜刀)或曰,“宝刀”或“神刀”材质神奇,远胜被“削”之铁。

这个理由,同样不成立。

人类最早将金属用作兵器,是铜,包括红铜和青铜,就是添加了铅锡的铜。

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铜制刀,属于齐家文化,红铜青铜皆有,但仅长10余厘米,应还不作兵器用。

商周青铜兵器盛行。

当时,钢铁兵器还未登场,“削铁如泥”无从可比。

从材质来说,青铜兵器一下子砍断钢铁兵器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

春秋伊始,钢铁兵器登上历史舞台。

至秦汉,被广泛使用。

但是有一条最重要,冶铁、锻造、淬火等等技术和工艺,是逐步发展的。

铁器的发展,大体经历里了“陨铁”“块炼铁”“块炼渗碳钢”“铸铁”“百炼钢”这样几个阶段。

就是说,第一,谁也不可能跳跃式发展,比如,在使用陨铁阶段,脱碳钢不可能出现;第二,领先使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者,其先进与落后者并非云泥之别,不可能出现某种金属刀砍击另一种金属兵器如“砍瓜切菜”一般。

(商代青铜刀)“百炼钢”或曰“炒钢”,是在汉代冶炼技术飞跃发展后出现的。

曹 *** 、曹丕以此制造“百辟宝刀”。

所谓“百辟”,大约不超过“十炼”,可使含碳量适宜、分布均匀,增加了刀剑的强度、韧性和锋利。

不过,“削铁如泥”就强其所难了。

三国以后,制刀技术工艺上有无出神入化的超越?其实没有。

魏晋南北朝,兵器刀进一步被广泛使用,主要变化,是出现了“青龙偃月刀”那种大刀、长刀。

(唐代渤海墓出土长刀)隋唐时期,《唐六典》是玄宗时所修典章总集。

其《卫尉寺.武库令》记载,唐代“刀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横刀”“陌刀”属唐军配备兵器。

新旧唐书皆有武将善用刀杀敌记载,未提及任何“宝刀”“削铁如泥”消息。

宋代,北宋《武经总要》收录大量宋代兵器。

刀是宋军主要兵器,收录的刀有八种——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间刀、凤嘴刀、笔刀。

见下图——(宋屈刀、掩月刀、眉间刀、凤嘴刀、笔刀、戟刀、掉刀、手刀)小说中,所谓“青龙偃月刀”和“方天画戟”等等,都极可能是以《武经总要》为蓝本,经过想象而创作的。

宋刀难以“削铁如泥”,关键在于材质上并无突破,硬碰硬以刀砍斫任何其他钢铁器物包括兵器,还是前面讲到的道理。

辽金兵器刀亦有出土,形制漂亮,然材质不会比宋更强。

明清,进入“冷热兵器”并存阶段。

明代《武备志》和《练兵实纪》纤细记载了明军的兵器。

到仍然是重要常规武器,基本沿袭宋刀形制。

长柄刀有钩镰刀、偃月刀、夹刀棍等;短柄刀细分为短刀、腰刀、长刀。

(明长刀、腰刀、短刀、钩镰刀、夹刀棍)特别需要说的是,戚继光在长期实战经验中,非常注意改良兵器。

倭寇有《阴流剑术之目录》,概括了刀体较长的倭刀刀法。

戚继光经反复琢磨,改制了军刀,刀身窄长,刃口锋利,有盘形护手,短柄,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并研定“抗倭刀法”,称为“辛酉刀法”,专克倭刀之利。

可知,其胜在刀型和刀法,而非“削铁如泥”。

清代长柄刀有挑刀、片刀、偃月刀、武科刀、割刀,除武科刀用于校场 *** 练,其余四种为绿营兵使用。

割刀,是由草原牧民刈草所用䦅镰改造而来,颇有特色。

短柄刀有顺刀、云梯刀、窝刀、滚背双刀、㓲刀、宽刃㓲刀、朴刀等等。

仍然是那句话,形制多变,材质如一,包括下面乾隆的这把御用“宝刀”,也做不到“削铁如泥”。

(乾隆御用“鲤腹”刀,现藏故宫博物院)发明合金钢,是近代的事情。

所以,“古代的宝刀削铁如泥”,只能说是“小说家言”或“说书者言”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古代的铁也不是什么好铁。

比如南北朝时的綦毋怀文发明“宿铁刀”,也就是用灌钢法造出的百炼钢刀,“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札”,又或者其他名匠所制造的刀剑剁铜钱等等……——你不看看它砍的甲剁的铁是个什么玩意吗?今天我们随处见到的铁,在古代那都是宝贝,纯度多高啊。

古代普通的铁,纯度不高,其中大部分是杂质,你别说拿精良的钢刃把它剁断,你说一个大力士一拳把铁甲打穿我也信。

元明以前,普通的铁器的质量,放在今天来看就是垃圾。

我们可以用日本的锻冶技术对比一下。

史料记载,万历朝鲜战争,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就捡到一把明军士兵装备的雁翎刀。

小西行长很惊讶,因为他看了这柄刀的质量以后,深知,就这样的刀,在日军中,起码是侍大将等级的人物才可能装备得起,穷一点的侍大将都用不上这么精良的武器。

所以你想,侍大将都未必用得起这样的刀,日军最低级的足轻,他们装备的会是什么玩意?那种装备搁在明军眼里看,那也叫兵刃?那不就是垃圾吗?而我们明军的高级将领,视士卒的兵刃为垃圾。

以明军高级将领的兵刃,对比日军足轻使的破烂,质量差了多少?那你想,用明军大将的精锻钢刀去砍日军足轻的烂铁刀,那不叫削铁如泥叫什么?就算在近代,实例仍在。

你见过木制农具吗?你见过木头制的犁铧吗?你要说没见过,去中央台找点老纪录片来看。

次等的铁器,没精煅过,强度都不如木头。

为什么直到建国初期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民使用木制农具?这你还不明白吗?在相当久远的岁月中,民间普通铁器的质量是很差的。

铁器的质素还不如好木头,削铁如泥有什么奇怪的?为什么我们直到汉末晋初才有了长柄大刀?不管怎么夸我们的冶锻技术,在古代那是好的,但不能跟现代比。

古代说某兵刃削铁如泥,削的也是那种质量差的。

如果你拿现在的铁,让古代那些所谓的宝兵刃来削,谁也不可能削动。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削的铁不一样。

你今天拿把304不锈钢菜刀回到古代,那也是神器,照样削铁如泥。

古代真正精锻的利刃很少,为什么有人能做到?因为那是拿命换的。

你这边打刀,身后四个武士拿扎q瞄着你,打出来的刀不好当时就把你捅死。

在这种环境下,工匠做工就更细致,而且可以在急难中创造奇迹。

你今天再找四个壮汉拿刀拿q威胁工人,工人立马把辞职信甩你脸上,而且掏出手机来就报警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28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