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第1张

爱莲说赏析 对于周敦颐写的《爱莲说》你觉得怎么样?

周敦颐是北宋文学家,理学家。

一生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作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的主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章以莲喻己,写法上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面看是写莲,而实则写人,一是喻物,一是喻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中国最早表现高洁情怀的咏莲散文名篇,当属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这篇散文名作歌颂了正直坚贞的气节,鄙视争名夺利的世态,提倡高尚的情趣,人读人爱,久传不衰。

周敦颐(1016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其家世代居于道县濂溪,后又筑室于庐山莲花峰前之小溪上,故以濂溪命名,世称濂溪先生。

曾任分宁(今江西修水)主簿,知南康军,很有政绩。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弟子。

在文学上,他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之说,表现出明显的重道轻文倾向,对后世理学家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都颇有影响。

周敦颐生活在北宋中期。

北宋从建国开始,最高统治者重用文人士大夫,故君臣上下,文恬武嬉,浅斟低唱,一时成为风尚。

此风蔓延至北宋中期,故北宋一代士大夫追求功名利达、沉湎于温柔富贵之乡的风气,远甚于前代。

作者正是有感于当时的世风和士风而撰此文。

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应题起笔,直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多,世人亦各有所爱,“予独爱莲”,突出表现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品格,这也就是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谦恭正直的品格。

第二部分是以花拟人,表面上是说花,实际上是论人。

菊是花中之隐士,然“陶后鲜有闻”,实讽当世少有陶渊明那样的真隐士;莲是花中的君子,但和自己一样爱莲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实当世不慕富贵利达的正人君子实在不多;牡丹是花中之富贵者,时人多垂涎功名利禄,故爱之者“宜乎众矣”,实当世多追名逐利之徒甚众。

此文全篇以“爱”字贯穿之,意脉相通,远远说开,缓缓收住,首尾弥合,左右照应。

从结构上看只有两段文字,前一段多用描述的笔墨,写得较实,尤其在写莲花的形神时连用了七个短语,文笔细腻,体物入微;后一段多用议论的笔墨,写得较虚,但因能触及社会实际,意思也较深。

从句式看,在短文中,时而对偶,时而排比,长短相间,奇偶杂揉,文字活泼,句式多变。

笔法虽简炼,但表达的意思却准确缜密,淋漓尽致。

本文作者托物寓意,以莲自喻,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表现了作者不慕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洁身自好的高尚人品和处世态度。

作者善于以物拟人,本文题为《爱莲说》,当然莲是议论主体,“莲,花之君子者也”为全文的核心;菊和牡丹是作为莲的陪衬物而出现的。

作者以莲自喻,以菊、牡丹喻社会上另外两种人。

文章无处不在“说花,实则处处在议人,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莲是本文议论的主体,故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来描绘莲的形象。

如在“予独爱莲”四字之后,分别从环境、形态、香味、气质等多层面来描写莲的特点,体物细致入微,描绘精彩绝伦。

文章语言简洁优美,自然晓畅,而极富情趣,寄寓了深刻的用意,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文中的一些警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等,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不断被人们引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爱莲说》全文不足120字,简洁凝炼,描摹传神,托物言志。

大凡善为文者,均知正言直述易于穷尽,而且难以感发读者,唯有形容描摹,托物言志,才言有尽而意无穷。

《爱莲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31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