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洛邑

周平王东迁洛邑,第1张

周平王东迁洛邑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为何周天子再不复昔日“天下共主”的威风?

很多人只听说过周平王,东周第一位君主嘛!其实跟他同时崛起的,还有一位周携王。

周携王这哥们是周幽王的弟弟。

论辈分,周平王还真得叫周携王一声叔叔。

周平王是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

所以大家王八对秤砣,半斤八两而已,没什么正统一说。

两王并立长达二十多年。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为啥周平王稍微迁了个都,就使得东周王朝的周天子一丢丢“天下共主”的威仪都没有了吧。

不过这可不是唯一的原因,这几个原因也很重要。

一、西周的各位大佬,把周天子的本钱都给打光了。

西周刚开国那会儿,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

谁敢不听话,那就发兵打谁!所以各路诸侯都乖得跟只猫一样,一个个唯唯诺诺。

此外,周天子的权威之所以有保障,那是因为他最初所分封的71个诸侯中,有53个都是他们老姬家的人,大家都是子侄兄弟,不仅不会挑战周天子,而且还要保卫周天子。

而且周天子也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去约束地方诸侯,比如说诸侯王上台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封,诸侯王需要定期朝拜周天子,周天子有权直接干涉诸侯国内政等等。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周天子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什么约束手段,都没有一支军队在手来得实在。

由于周天子的军队比其他任何诸侯国都要强,所以大家自然就很服气了。

那么为什么后来就变了呢?第一,要问问周昭王。

当时蛮族代表楚国,总是要尝试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周昭王是个暴脾气。

小小蛮夷,居然如此猖狂?周昭王二话不说就带着大军三次伐楚。

结果呢?三次伐楚全部失败,周昭王自己也死在了汉水。

这下子可把周王室给搞慌张了。

堂堂天子居然斗不过蛮夷?以后还有什么脸面统治天下?于是乎各路诸侯们表面很伤心,背地里却都在偷笑。

因为他们知道,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第二,要问问周穆王。

周穆王时期,西北的犬戎部落终于效法楚国,也来跟周天子叫板。

这些无名小卒,之所以不挑战其他诸侯国,其实原因很简单。

你打赢了最牛的那个人,很快就能成名。

可是你打赢了普通高手,谁也不会把你放在头条宣传。

犬戎猖狂,周穆王效仿自己的老爹周昭王,打算带兵给犬戎上一课。

结果犬戎的问题没解决,反倒造成了淮水、泗水一带的徐国也开始作乱。

两线作战,导致周穆王腹背受敌。

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可是周朝的军队已经严重受损,实力大减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第三,要问问周宣王。

周懿王的时候,西戎依旧猖狂。

无奈之下周懿王只好选择迁都犬丘,惹不起你,我还躲不起你吗?到了周宣王时期,姜戎又开始猖獗。

周宣王忘了先辈们的悲惨教训,选择讨伐姜戎。

结果被姜戎揍得满地找牙,不光全军覆没,而且周王室差点就被灭了。

所以说到了周幽王时期,周朝的军队基本上被以上几位大佬给折腾光了。

周王室的军队在诸侯中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劣势。

你说东周天子,还有啥天下共主的脸面呢?二、东周一开始就名不正、言不顺,无法服众。

周幽王是周朝天子里赫赫有名的人物,烽火戏诸侯嘛!其实这故事背后,还有其他信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周宣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减,所以周幽王时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岳父申侯。

他娶了申侯的女儿做王后,生下的儿子姬宜臼也被他立为太子。

可是周幽王十分反感岳父擅权的行为,为了摆脱申侯的 *** 控。

周幽王发起了暴脾气,他不仅废了申侯的女儿,还把姬宜臼的太子之位给废了。

与此同时,著名的大美女褒姒就登场了。

褒姒被立为新王后,她的儿子姬伯服则被立为新太子。

这事儿本来是周王室内部的事情,谁都不好干预。

可是申侯得知以后非常不爽,敢动我的女儿和外孙?活腻歪了你!于是申侯就引西戎军入关,带着他们把周幽王给宰了。

西周其实是灭亡在自己人手里,周幽王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而抗争罢了。

周幽王被杀以后,太子姬伯服也没能活下来。

申侯便联合了鲁国、许国一起,将自己的外孙姬宜臼立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

因此,从法理上来说,周幽王已经废掉了姬宜臼,所以姬宜臼再被立为天子,就不会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可。

况且,只有申侯是最大的赢家,其他诸侯却只能干瞪眼,这事儿谁都不会服气。

此后才出现了周平王的叔叔周携王被虢公翰立为周天子的事情。

大家都不是正统,谁怕谁啊?三、诸侯们逐渐壮大了起来。

周天子在那儿瞎搞的时候,他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其他诸侯国正在偷偷发展各自的势力。

别看他们比较低调,可是最后成事儿的还就是这帮人。

比如说晋国,当时为了讨好周平王,晋文侯果断派兵杀掉了周携王。

所以晋文侯成为了东周开局最重要的一位诸侯。

楚武王就更出名了,当时楚武王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四处征战。

趁着周朝内乱发展自己的势力。

因此他打算让周天子封他为王,周天子当然拒绝。

这哥们索性自己封王,成了第一代楚王。

周天子看了,也只能两手一摊:我能咋办呢?与此同时,燕国、秦国、齐国,都在偷偷发展自己的力量。

东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在蓄势待发。

大家实力在不断增强,而周王室的实力在不断衰弱,甚至成为了傀儡,你说谁还愿意听你的呢?总结:实力决定一切。

如果不是周王室三坑,把周朝的军队给打光了,那周幽王也不会那么被动。

其实周幽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就已经很弱了,只不过大家还在面子上维护一下周天子的威仪罢了。

等到周平王东迁以后,最后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

谁都知道周天子不仅法理上不算正统,而且手里没有强大的军队。

作为象征性的形象,你还要啥“天下共主”的威仪呢?人家不来把你给灭了,就算是烧高香了!参考资料:《史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王之时,周室衰微”(《史记秦本纪》)不过是后世的总结,平王东迁洛邑跟天子权威下降并没有直接关联。

纵观史载,周室的衰弱早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现端倪,自周昭王开始,王室为何要不惜国本对南疆淮夷地区大动干戈?更不顾天子身份劳师动众亲自远征,周王朝看似气势汹汹的背后,恰恰暴露了王室威信的极度不自信。

长长两百七十余年西周王朝,自文武成康短暂的太平盛世后,天下就开始蠢蠢欲动了。

首先南患是周王室自建国以来从未彻底征服的对象。

最强劲的对手要数徐国,可以说,导致周王室衰弱的最大因素是经营南土,而周王朝经营南土的最大障碍即是徐国。

徐国与秦国同宗,出自伯益次子若木这一支。

徐国自夏代立国以来,经商代,进入周代,历史悠久,一直雄据淮夷,称霸诸国。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西周时期的几次南方叛乱都有徐国的身影。

许多古籍都有记载王室大规模征讨徐国或以徐国为首的徐戎的战争。

这些战争长时间慢慢消耗着王室的力量,最终削弱了大周国本,并在畸形的周幽王时代得以轰然崩塌,而倒霉的周平王不幸触碰了这场必然的历史转折。

周室的衰弱是历史的必然,跟周平王东迁关系不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西都的丢失西戎乱京后,大周第一国都镐京满目疮痍,国家军政、经济系统全面崩溃,周室不得不作出东迁的决定。

但当时外患方止,政权不稳,犬戎尚未完全击退,迁都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没有各方诸侯势力的协助很难完成。

秦国、晋国、卫国、郑国等诸侯的出面勤王无疑为周室的顺利东迁提供了便利,但这些诸侯也心怀鬼胎巧借历史机遇为自己谋取私利,为这些诸侯日后的壮大埋下了祸根。

周室落户洛邑后,以上诸国都不同程度得到了好处,比如:郑国获得了并吞东洛十国(东虢国、郐国、鄢、蔽、补、丹、依、弢、历、莘)的天子特权,使郑国国土面积大大拓展,为日后郑庄公周室专权称霸诸侯奠定基础。

卫国护送平王东迁后,原本杀兄继位的卫武公获得了卫国君位的合法地位,并被破例拔高爵位,为日后礼崩乐坏的周礼开了个倒榜。

晋文侯袭杀周携王结束二王纷争后,得到大量土地,且获得攻伐他国特权,为日后晋国扫平汾河流域打下基础。

收益最大的是秦国,周平王把周家的发迹之地岐山及镐京大片土地悉数让给了秦国,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这是极大不利于周王朝的统治和发展。

但当时周平王为解犬戎乱周的心头之恨,利诱秦国去攻打犬戎,秦国虽然也付出了几代人性命的代价,但最终完成了独霸西戎的局面。

自此,周王朝西部国土尽丧。

二、东都的弱势洛邑作为都城确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弱势。

根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克商后着手开始制定营建洛邑计划,成王平定东夷之乱后,由召公正式负责营建。

武王营建洛邑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殷民暴乱及配合西都镐京更好地巩固大周王朝。

洛邑建成后,东西两都左右配合,牢牢守护着这个新兴的王朝。

但洛邑的优势很大程度上须与镐京同步经营方得以体现出来,一旦镐京失去支撑,洛邑独木难支,颓势尽现。

洛邑地处伊洛流域,地势平坦,周边尽是姬姓或异姓诸侯,王畿直辖土地稀少。

当周边诸侯日益强大,周畿形同笼中之鸟,已无伸展之地。

武王和周公旦当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设想没问题,但自从丢失镐京等西部大片国土后,这个理念就开始背道而驰了。

东周后,王畿周边那些“以蕃屏周”的诸侯国开始强大,逐步威胁到了周天子的生存,看似拱卫王室,实际上是挟持天子。

郑国的崛起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序幕,无义战吹响号角,礼崩乐坏的大戏接连上演,使原本弱小的东周王朝雪上加霜,衰弱已不可避免。

等到春秋五霸时期,周天子彻底沦为摆设,“天下共主”名不符实,实际上成了诸侯争霸的筹码。

文/堰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332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