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意思

明哲保身的意思,第1张

明哲保身的意思 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有何区别?

初看之下,中庸之道和明哲保身好像差不多,都是避免冲突求得和谐。

但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先要理解其各自的具体含义。

中庸之道中庸一词源于《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是通过“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来达到“致中和”的中庸之道。

1,中庸之道的具体范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这是孔子对中庸之道具体表现以及意义的阐述。

在文中,孔子通过“喜、怒”“哀、乐”这两组对立的情绪解释了什么叫“中”。

这其中,喜和怒对立,哀和乐对立,在面对喜怒哀乐的时候,即不表现喜,也表现不怒,这就是中。

实在要表现情绪的时候选择“中节”,就是介于两两对立的中间,不偏不倚,谓之和。

“中”是天下之根本,“和”是天下人追求的大道,也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

只要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人们各归其位,秩序井然,万物繁衍生息,代代不绝。

2,中庸之道的辩证思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庸(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在这段话中,孔子用了“善、恶”、“执两、庸(用)中”两组相互对立的关系。

孔子认为,舜其大知是因为“好问”,因为“好问”所以“好察”,因为“好察”才能做到“隐恶扬善”。

而后的“庸其中于民”也是建立在对两端“执其”的基础之上的。

后来,人们在《论语》找到了执中的进一步辩证论述。

《论语·先进》中有:“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犹”在这里的理解是同样的意思,师(子张)的过贤和商(子夏)不及贤都不好——“过犹不及”。

孔子通过“过犹不及”提出“过、不及”这一对辩证关系来指导“执两用中”。

3,中庸之道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这句话其实跟前面所提到的“舜好问以好察迩言”意思差不多,只是比“好问、好察”更为具体了。

这是孔子为实现中庸之道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接下来他这样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也就是孔子对待求学的态度,只要还没有求得真知就绝不停下来。

综上小结:中庸思想是一种主动性的选择,它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达到“执其两端”的要求。

对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它是要求在尊重和了解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不偏不倚,寻求对立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明哲保身源于《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这是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写给仲山甫的诗歌,在诗中用“既明且哲”来赞美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可见其最初的含义是积极的。

后来司马光在写到张良辞官归隐时有这么一段: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取得天下,张良吸取“狡兔死,走狗烹”的教训,因而萌生去意。

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原本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

但是因为积极性欠缺,后来就渐渐演化为对消极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描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对中庸之道和明哲保身的本义我们都有着一定的误解。

它们最重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庸之道”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性的行为,而“明哲保身”无论是司马光时期还是如今,它都带着消极的属性。

中庸之道,通俗的说就是一生的行为规范都要把握适中的度上,而明哲保身则是自私狭隘的自我保护意识,两则有根夲的区别。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在待人接物中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因地而宜,因物因事而宜,我理解就是现在礼仪,待人接物态度要适中,过份热情显得虚,冷淡了给人的印象是不欢迎,要热情有度,不卑不亢,儒家思想讲的是人际关系,但在大事大非问题上中庸显得很苍白无力,鲜帜鲜明的维护公平公正,人要有正义感。

现在讲究,做事如钱,外圆内方,在圆中待人,在方中做事,是万事不离其宗的做人之道,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比较适应,而推行者甚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被统治者加以利用,在现在一些所谓的文人推崇儒家思想显然现今社会格格不入。

明哲保身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自由主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毛主席批评的自由主义,它于中庸存在根夲的区别,一个妥善处理,一个是不理不睬。

都是态度问题,一个是状态,一个是度,也就是分寸把握,是鲜明还是适中,具体事端,具体对待为好。

中庸者圆润,明哲者保身,一个道貌岸然,一个碌碌无为。

这就是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37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