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

1878,第1张

1878 1878年灾害是不是全球性质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丁戊奇荒不是全球性的。

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时代1878年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

山西巡抚曾国荃认为这是200年没有出现的大灾荒,涉及华北多省为山西、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多省。

现在认为一共有1000多万人饿死,2000多万灾民逃难。

其实,这更多是一起人祸。

因为旱灾不是在1878年才出现的,而早在1875年就出现了。

当时各省就出现了雨水稀少的情况,山东、陕西、甘肃等各省在秋后就出现严重干旱。

中国那时候的灌溉设备落后,大部分农民还是靠天吃饭。

因雨水稀少,农民自然会遭灾!古语说大旱三年,干旱一般不可能只有1年时间。

那么,在1876年清政府就应该准备好抗灾。

但清政府却毫无作为,而旱情继续加重,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都出现旱灾。

尤其,各省出现粮食收成减半,进而又引起了蝗灾。

夏秋的时候,一些地区又突降暴雨,导致水灾。

至于山东等守在严重的省份,收成只有以往三成。

连续两年的旱灾后,就出现近百万人民逃荒现象,数百万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那么,傻子也应该知道第3年政府务必进行赈灾1877年,政府仍然没有什么作为,而旱灾更是恶化。

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从1877年开始,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的现象。

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甚至还有人吃人: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

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

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而河南灾民也有数百万,陕西、河北等省灾民也很多。

以河北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

此时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变,饥民为了生存,开始大规模为盗,抢劫粮食。

参与山西赈灾的美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说:“灾难在所有人的心中激起了邪恶的念头,民众开始惊慌不安,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的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饭。

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

便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一些饥民都是老实的农民,抢劫期间还树立一个旗杆,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

这样积累到1878年,老百姓已经无法自救,赤野千里连抢劫也搞不到粮食。

所以,大量饥民死去。

由于死人太多,活人自身难保,不能掩埋,又导致大面积的瘟疫。

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这样累加起来,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灾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千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然而,遇到这种大灾难的情况下,赈灾的主要力量竟然不是满清政府,而是民间人士,甚至外国人。

当时清政府根本就无法大规模赈灾。

第一,他没有存粮。

到1860年,清政府只存粮523万石,就连河北本地救灾也是远远不够的;第二,他没有钱。

在1864年,国库内仅有6万余两白银。

饥荒爆发后,得到救灾款最多的山西也只有317万两,还不足最低要求的三分之一。

一是民间士绅自发赈灾;二是外国教会也积极赈灾。

其中,仅仅仅山西、陕西两省的士绅就募得银1576万余两,赈粮分别约为176万石和110 余万石。

然而,这些民间人士难以携带粮食深入灾区(这样太危险,因为匪盗很多),只能在自己的控制区开设粥厂。

因为,才会出现2000万逃难的灾民,他们都要逃到这些地方有口饭吃。

至于灾区除了政府的少量赈灾以外,即便就是任其自生自灭,才死了1000万人。

尤其士绅开始深入华北灾区救灾时,已经死了很多人了。

这场灾害不是全球性的,它发生的面积不算太大,但影响很大,超乎想象。

1878年的灾害指的是光绪年间发生中国华北大地上,由旱情引起的自然灾害。

它的时间跨度长达两年,从1877年开始,直到1878年,影响范围波及了整个北部中国。

因为1877是中国农历的丁丑年,1878为农历的戊寅年,大清的史官又把它称为“丁戊奇荒”,也因为受灾最重的主要是河南和山西两省,因此也有人叫它“晋豫大灾荒”。

当时担任河南巡抚的徐绩在给光绪的奏折中,把这场灾难成为“百年未有之灾”。

这场灾害虽然主要发生在山西、河南,但陕西直隶和山东也受到波及,影响之广叫人触目惊心。

灾荒一共造成1000多万人饿毙,数千万人无家可归、流落他乡逃荒,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正是洋务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灾荒却在中国大地开始肆虐,席卷了华北五省。

实际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周围地区也不同程度受到波及。

大灾荒主要由干旱造成,晋豫地区久旱无雨,滴水不见,农田干裂,寸草不生,农作物从减产,到后来颗粒不收。

接下来的情形就不难想象: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满目疮痍、惨绝人寰。

表面上看,这场灾难突如其来,但其实任何灾难都是有先兆的,丁戊奇荒也是如此。

1875年爱新觉罗载湉登上大位,揭开了历史新篇章,是为光绪元年。

好像是老天有意跟光绪爷过不去似的,在光绪登基的同时,这场大旱灾就揭开了序幕。

北方各省陆续出现了干旱的苗头,北京及周边地区从开春时候起降雨非常少,历经夏秋依旧很少下雨,大地已经呈现干涸迹象。

大旱迅速向周边蔓延,山东、陕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先后出现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开始持续,并且向周围蔓延。

豫、晋、鲁受灾最为严重,苏皖陕甘地区也出现程度不同的旱情。

因为旱情加重,重灾区农田歉收,灾民生活难以为继。

俗话说祸不单行,在上述地区遭受旱灾的同时,京津及以北地区相继发生了蝗灾和涝灾,粮食进一步减产。

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庄稼地没有一片生机,荒凉如寒冬。

夏秋时节,河北、天津一带阴雨连绵,河水泛滥、冰雹大风肆虐。

持续的旱灾让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1876年,山东省全境几乎没有降雨,农作物减收七成以上。

《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

因为旱灾,山东各地农民惊恐万状,流言四起,传说天爷爷要收走这方人了。

百姓开始的时候,天天上街或者到田间地头祈雨、祷告。

而后惶恐不安开始背井离乡,外出逃难。

对于山东的灾荒,当时的《申报》是这样描写的: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

旱灾继续向南,波及苏北和皖北。

苏北各地全年少雨,农作物绝收。

旱灾引发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

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

经过持续两年的大旱,华北灾区的旱情得到了巅峰。

灾区富裕的大户已经没有隔夜之粮,百姓更是面临绝境。

官府的赈济杯水车薪,多数灾民只能无奈饿死。

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

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万国公报》这样记载说:“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水泉枯,岁大饥,无禾无麦,无粱菽黍稷,无蔬无果”。

“官仓匮,民储馨,市贩绝,客粜阻。

”一斗米开始卖到一千钱,涨到三千钱,最后竟然涨到五千钱…百姓身无分文,只能吃草根,啃树皮,煮食牛皮,吃磨出的石粉,吃观音土,吃棉絮,最后发展到吃人。

路上看见有尸体就吃,家里有饿死的人也吃。

“饿殍载途,百骨盈野。

”山西巡抚曾国荃在给光绪皇帝的灾情汇报中说,“树皮草根之可食者,(饥民)莫不饭茹殆尽。

且多掘观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发涨,腹破摧肠,同归于尽”。

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灾荒,一直持续到1878年,1879年在得到缓解。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中,饿死的灾民超过一千万。

在饥荒严重的地区,整家饿死也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成了绝户村。

这场大灾荒造成的危害难以想象,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让人恐怖。

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国力上升。

国家减灾、抗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大灾荒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376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