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第1张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一鸣惊人”的典故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霸主故事?

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他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后的一位新霸主。

楚庄王即位之初,晋国就趁着楚国国丧期间,与宋国、鲁国、陈国、蔡国等七个国家重新订立盟约,新上任的楚庄王这个时候并没有去跟晋国一较高低,而是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连续三年不理朝政,下令:凡敢前来劝谏者,死!有一个叫伍举(伍子胥的祖父)的大夫进见楚王,冒死前来进谏,楚王当时正拿着一只鹿腿在啃,醉醺醺的问五举:大夫你来这里,是想跟我一块喝酒呢,还是来欣赏歌舞呢?伍举说: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我猜不出来,特来向大王请教。

楚王说:说来听听。

伍举说:听说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一个什么鸟?楚王听出了伍举是来劝谏的,笑着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楚王依然如故,天天还是纵情酒色,既不“飞”也不“鸣”,有一个叫苏从的大夫也来劝谏,他到了宫内,见到楚王就大哭,楚王不解,问他:大夫何故如何伤心?苏从答:我一为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伤心,二为楚国就快要灭亡了,所以伤心。

楚王问:你怎能就死了呢?而楚国又怎么会灭了呢?苏从答:我想劝你,可是你曾下令,劝谏者死。

而大王你整日纵情酒色,不理朝政,难道不是亡国的前兆吗?楚王怒:你既然知道劝谏者死,又为何来劝我,难道你当真不怕死吗?苏从答:如果我死了,以忠传天下,而你就要成为亡国之君了,我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楚王说:大夫的话就是忠言,我必定会按先生的话来做。

接着,楚王一改往日作风,罢免了一批无能结私心之辈,提拔了像苏从、伍举这样的忠臣。

就这样,楚庄王在孙叔敖、伍举等人的辅佐之下,楚国国力迅速得以提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很快就坐上了霸主的宝座。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典故有两种说法,一为楚庄王,二为齐威王春秋楚庄王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

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战国齐威王的故事《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

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统治时,喜欢话里有话,爱好过度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废乱政,各诸侯国同时侵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齐王左右的人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

"于是就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出城,各国诸侯感到惊恐,都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

齐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

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391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