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第1张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

好玩的国学回答问题,一定是最好玩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东坡的一篇高级牢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东坡的一篇著名的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意味深长,是苏东坡的一篇经典的小品文。

按照孟子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我们是一定要了解苏东坡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的。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意思是说,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我们既然要与这篇名文交朋友,既然要和苏东坡大师交朋友,就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苏东坡的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就是1083年,当时,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做一个地方的小官,而且是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力,其实说难听点就是监视居住的准罪犯。

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既是他苦其筋骨劳其体肤、遭受生活种种磨难的四年,也是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在精神境界上实现大涅槃浴火重生的四年。

苏东坡很多名篇,都在这个时期写下。

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中,他深刻地反省自己以前的生活,他重新认识了自我,他给自己起了个东坡居士的号,开始用佛家的放下执着解脱精神,来麻醉自己,同时,苏东坡在生活方式上,开始受到道家精神的影响,他焚香静坐,他隐居田园崇尚养生。

与此同时,苏东坡并没有迷失在苦难和挫折中,他身上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还在起作用,他仍然秉持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他还想奉献自己,为朝廷做事,保持了“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进取和自信。

这篇文章中,集中体现了苏东坡的儒道佛三家融合的思想。

其中,文章中说,自己是闲人,很显然是一种高级牢骚,意思是说,自己实在是没事干!没事干当然是因为自己被贬到黄州,这就是他很高级的牢骚!聪明的读者,当然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撩人,特别是对文艺腔调满满的文学家苏东坡。

看见夜色美好月光如银,当然是要出去走走的。

但是在黄州自己的知心好友又不多,只好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经常去承天寺念经打坐,诵读金刚经。

除了去找朋友之外,估计苏东坡是自然而然地就去了承天寺。

接下来就是一段充满诗意的写景。

毕竟是想象力丰富的诗人,苏东坡把如水的月光与水色联系在一起,月光如水,水如月光,水乳交融。

看那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这就是苏东坡写作的巧妙之处!最后两句话进入到哲理思辨的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天地有灵性,留给我们清风明月,但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也需要人有与自然心有戚戚焉的能力,而在这天地之间,能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苏东坡本人与朋友张怀民了。

第二层意思,我们可以与苏东坡的另外一篇名文相对照。

苏东坡《赤壁赋》中说:”在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是无情的,它给我们清风明月,他们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存在。

不管你快乐也好,哀愁也好,他们都在那里。

既然如此,人也要像大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需要一种豁达、超脱和乐观的精神。

苏东坡这样安慰自己,也安慰朋友: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人生无常,但生活还要继续!

《记承天寺夜游》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之作,是苏轼散文作品中较为有名气的一篇,与他当时的处境,心情,思绪紧密关联,2016年作了赏析,一起分享。

【原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

【注释】① 原题作《记承天夜游》,据别本加“寺”字。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南。

② 藻:水草的总称。

荇(xìnɡ姓):一种多年生的水草。

③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有名无实的入,张怀民亦遭贬,故称“两闲人”。

【品读】夜不能寐,心生难安,拉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伙伴共沐月光,这就是诗人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随笔式的小品文,被誉为“仙笔也。

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文中寥寥几十字,却极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色如水,林影婆娑,月下闲游的清疏画面。

首段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趣的生发。

因为月色入室来,清泠泠地撩人心扉,醒着不能眠,于是,遂趁着好心情出门夜游,漫看良辰佳景,谁能与共呢?惟有承天寺的张怀民也。

欣然一笑,随即前往。

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张怀民亦未就寝,两人兴致更浓,邀约闲步院落中。

张怀民何许人,和东坡先生如此亲近、性格相投?原来,此人也被贬黄州,任主簿之类的挂名闲职。

同为天涯沦落人,境遇相同,情谊相投,连爱好也相近,都喜欢陶冶山水中,纵情户外间。

苏东坡有文对其曾赞到:“今张君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因而,两人午夜一起散步就不足为怪呢。

小品下半部分描述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意非常轻妙,说月色澄明得似一泓碧水流淌,波光潋滟,投射竹柏婆娑摇曳,犹如一娓娓水草荡桨浮动,盈盈飘摇,甚是娟秀美丽,皎洁十分。

其境其情其思,甚为巧妙,极富想象空间。

文字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于贬谪中自我排遣、随缘自适的心境。

意境空灵,情韵深致,宛如一幅淡雅、高洁的精美画轴,掩卷而来。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文学作品达到了质和量的最高峰,与他乐观、旷达、豪情、天真的性情分不开,越是艰苦,越是艰难,越是艰辛,他的文学创作力越是丰富激昂。

我是作家江晓英,分享苏轼山水小品一则,一起探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42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