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第1张

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是怎么回事?

公元520年,北魏孝明帝改元正光,随后大赦天下。

随后佛教和道教的头面人物被以庆祝的理由召唤到京城洛阳,他想利用这个机会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大问题:佛教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很幼稚对不对?现在的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是王室太子悉达多·乔达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释迦摩尼佛。

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从此之后,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不但信奉的人越来越多,还同中国的道教、儒学合流,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十个汉传佛教派别。

图1 北魏 皇帝礼佛图参与这次会议的双方代表是清通观道士姜斌和融觉寺和尚昙谟最。

会议一开始,孝明帝就问:老子和佛陀到底是不是同时代的人。

道士姜斌先回答: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到西域,佛经里的佛陀不过是老子的侍从。

所以佛陀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

佛陀是老子侍从?按这个推论下去佛教的创出人就是老子,佛教也就成了道教分支。

和尚昙谟最听完自然一百个不服,问道士姜斌:老子出西域传佛教这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道士说,我这里有本书叫《老子开天经》,书里面就是这么记载的。

和尚又说,我这里也有两本书,《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里面却说在佛陀涅槃四百二十五年之后老子才出生,中间差了四百多年,老子怎么做佛陀的师傅?孝明帝听完,命道士姜斌拿出《老子开天经》让大臣审阅。

经过一百多个大臣的校对,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本伪书,根本不值得采信。

道士姜斌拿着伪书蒙皇帝,自然犯了欺君之罪,好在对面的和尚慈悲为怀,苦苦劝说孝明帝。

姜斌这才逃过一死。

实际上,和尚昙谟最搬出的证据《周书异记》和《汉法本内传》两本书也是伪作。

最后辩论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

图2 北魏佛造像拓片为何古人会固执的认为佛教是老子入西域创立的呢?这其实是佛教自己挖下的坑。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东汉汉明帝梦中看见一个金人来到了他的宫殿。

经过大臣指点,他派人出使西域寻找佛陀。

这些出使的大臣不负众望,不但从西域把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接了回来,还用白马驼回大量的经书。

两位高僧到来之后被汉明帝兴高采烈的安置在了鸿胪寺。

鸿胪寺是国家的办公场所,两位高僧总住官府也不是个事,于是汉明帝又下令在洛阳城外修建白马寺。

白马二字是为了纪念从西域驮经书回来的白马,寺则来自僧人最先下榻的鸿胪寺。

寺本是官府名,从此之后才慢慢成了僧人活动场所的统称。

图3 佛教图虽然有了皇帝的支持,但是佛教想在中国传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是国人的信任问题,当时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学说,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已经十分完备,凭什么信奉外来的佛教、供奉西方的佛陀?同时,佛教的中许多含义是当时中国人所无法理解的。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空”。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大般若经》里也有“十八空”的概念。

“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现在也有许多佛教徒弄不清,更别说文化程度不高的古人。

恰好我们的道家常说“无”,《道德经》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还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于是很多人就直接把道家“无”的概念套在了佛教的“空”上。

图4 《老子化胡经》残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敦煌经卷现在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空”和道家的“无”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空”指的是宇宙诸物的虚无,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起,也由因缘而灭,这就是“空”。

而道家的“无”指的却是类似万物本源的混沌状态。

这里面涉及的哲学问题当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自然更不是古人能弄懂的。

同时僧人清心寡欲,和道士的作风派头类似,于是不少信奉佛教的人把佛陀和老子放在一起供奉。

佛陀和老子什么区别?管他呢,上香就完了。

一方面是本地人对外来佛教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在普通人的眼里佛教和道家有许多相通之处。

佛教信徒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宗教本土化,于是将机就计,借着《史记》中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编造了一个老子化为胡人创立佛教的故事。

老子化胡的故事在中国传开之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既然佛道同源,那信佛就是信道,供奉佛陀就是供奉老子。

看不懂佛经?没关系,参照《道德经》就行了。

图5 《老子八十一化图說》清末民国间刻本虽然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发展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的事。

而此时的佛教已经靠老子化胡说立稳了脚跟。

所以事情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就十分诡异,先是佛教傍着道家的大腿传播,而由道家衍生出的道教在看到佛教势头太盛之后又想拿老子化胡的传说压佛教一头。

真是应了老祖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

虽然被道士姜斌当作证据的《老子开天经》当场就被证伪,但是佛、道之间的争论并没有停止。

直到明朝依然有人相信老子化胡的传说。

崆峒山老君楼中的《老子八十一化图》作于明朝嘉靖年间,其中从二十七化开始老子就进入了西域,在图中老子不光度化了佛教发源地的国王和王子,还做了《光明经》、《涅槃经》等多部经书。

文:刘不成参考文献:《心经》《大般若经》《道德经》《高僧传》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子化胡”的传说与《老子化胡经》《老子化胡经》据传为西晋祭酒王浮著,其实是王浮的编造。

他身为祭酒,或许是五斗米道系统的道士。

据说王浮与当时-些名僧辩论“道”的优劣,每每大败而归。

王浮恼怒之余,便编造了“老子化胡”的故事。

胡者,此指外国也。

如“胡人”、“胡椒”、“胡桃”等。

而老子化胡之“胡”,则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化胡说的出现,是巧妙地利用了《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的含混说法。

最早提出“老子化胡”说法的并不是西晋的王浮,而是在东汉末年襄楷时的某些人,不过极为简略:延熹九年(166年),(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后汉书·襄楷传》)浮屠,又作“浮图”、“佛图”,是梵文的译音,一指“佛陀”,即“佛”,又指佛塔。

上文为前意。

说明当时已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佛)”的传说,并且当时把老子与浮屠同样作为神加以礼拜。

在《后汉书·襄楷传》中,尚未明确讲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

到三国时,即出现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说法,甚至说老子是佛的师父。

三国魏·鱼豢的《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

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

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到西晋时,道士王浮将以上说法进一步发展,编出了一部大书《老子化胡经》。

据站在佛教立场的梁朝和尚僧佑说:昔祖(法师)平素之日,与(王)浮争正邪。

浮屠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

(《出三藏记集》卷15《法祖法师传》)老子不止化了一个“胡”《老子化胡经》本为佛道之争的产物,佛道二教对此争个不亦乐乎,断断续续争论了一千年,直到元朝才结束。

随着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进展,后来又发现另一外来宗教——摩尼教也掺和了进来。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

本为波斯古代宗教。

公元3世纪时由波斯人摩尼(又译“牟尼”、“末摩尼”)所创立。

在现今世界中,它已经没有什么信徒了。

下图福建省晋江市著名的摩尼教遗迹:草庵。

公元3到15世纪的一千多年间,摩尼教曾在亚洲、非洲及欧洲的许多地区流行,曾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其所到之处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摩尼教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诺斯替教的宗教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

摩尼教崇拜四大尊严,即大明神、神的光明(日月)、神的威力和智慧。

摩尼教以“二宗三际论”为根本教义。

二宗,指光明和黑暗,即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

宣称在初际时,光明与黑暗各拥有自己的王国;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光明王国的主宰大明神与黑暗势力进行着长期抗争;后际时,大明神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下,光明终于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又恢复各自的王国,彼此分离。

下图新疆高昌遗址出土的回鹘文摩尼教赞美诗。

摩尼教大约在6、7世纪时传入新疆地区。

武则天时,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到长安,开始在中原地区传教。

法国学者伯希和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老子化胡经》中,有“老子化摩尼”的一段经文:后经四百五十余年,我乘自然光明道气,从真寂境,飞入西那玉国苏邻国中,降诞王室,示为太子。

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转大¥#Fa伦。

说经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二宗门,教化天人,令知本际。

上至明界,下至幽途,所有众生,皆由此度。

摩尼之后,年垂五九,金气将兴,我法当盛,西方圣像,衣彩自然,来入中洲,是效也。

当此之时,黄白气合,三教混齐,同归于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441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