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第1张

不偏不倚 孔子中庸之道,你觉得真的是不偏不倚吗?

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处事方法首推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

这种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为人处事原则。

据考证,“中”和“庸”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基本范畴则始于孔子。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二是说中庸的起源很早,中断已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

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我还未能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将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 何谓中庸?古语中,所谓中有中正、中和两层意思。

所谓庸,即是用、即是常,就是规律。

汉代郑玄在其《礼记·中庸注》中指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者,用也。

”到了宋代,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兄弟则进一步指出:“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庸。

”“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程集·遗书》卷第七)这里所讲的“不易”,明显暗指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不变更的常数,因此,中庸也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做常道加以应用的高明之道。

到了南宋,朱熹更提出“以性情言之,谓之中和;以礼义言之,谓之中庸,其实一也……”,只是到了晚年,他的看法又有所改变,认为中庸体用自足,中和已包括在中庸之中。

总之,“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解读》)二、 中庸之道之“时中”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

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时中章》)也就是说,君子对于中庸的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

小人对于中庸的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君子能用中和之道,所以说君子中庸。

舜是运用中庸的能手,所以成为圣人。

在此,可以把“时中”理解成“适度”,也就是事物的均衡性或者说是行为的适度性。

在《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评价另外两个弟子。

孔子说,这两个人,一个太过,另一个不及。

子贡又问,过比不及好一些吧?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

就是说,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和失误都是一样的。

只有脱去极端,以“适度” 的准则,既无“过”又无“不及”,方为中庸之道。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排斥,他所倡导的中庸,应该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牢的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度”的原则。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适合的“度”,做到“时中”呢?《中庸·大知章》中,有一段孔子对中庸的经典解释。

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认为,中国古代的那些圣君明主,他们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在于他们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把握过与不及的两端,采用中庸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他把中庸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并把它当作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

要想避免两端,首先就应该把握两端,亦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极端主义,其结果就是过犹不及。

把握两端之后,经过度量便可以找到不宽不严、不重不轻、不隆不简的中点,这个中点就是“适度”。

在儒家看来,合于“度”的要求,才恰到好处,历代圣君明主和有德之人,都具备这种合于“度”的中庸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践履。

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言论可以体现,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反对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两个极端,而要把握事物之度。

三、中庸之道之“和”《中庸》中有一段关于孔子、子路论“强”的记载:“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极无道。

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

北方之强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南方人以“宽”或“柔”为强,北方人以果敢或“强”为强,都是有偏颇的。

如果能处于二者之间,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来体现强,才是一种真正的强,才是君子之强。

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孔子的中庸要求将几种原则或思想调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这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有所不同,中庸之道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制约,而非两者的转化。

它包含着一种思想,即任何事物或行为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应或对立的方面,只有当这两个对应或对立的方面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和”的状态时,事物或行为才属于一种最合理、最完整的境界。

这种制约平衡原则在孔子“仁”和“礼”、

孔子的中庸之道真的不偏不倚吗?首先我们要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并非指的现代这种折衷主义、滑头主义,功利主义,他是站在德政和仁政,礼、仪、仁、智、信的基础上去说的这个中庸之道。

孔子主张中庸之道,首先他的思想基础和人生观、世界观就是中庸,他用这种中庸之道教化民众,所谓追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

他所谓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也是通过其宇宙天道观衍生而来,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遵循“天道尚中”。

在孔子看来四季变幻,日月运行,万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都要遵循天道自然,都要“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孔子的中庸,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不偏不倚、中间正好”的意思,也不是教人如何不偏不倚去做事情,中庸”的“中”字,也并不是“中间”的“中”的意思,这里的“中”是入内的意思,“庸”是指人的日常行为,把“中”字和“庸”字合起来,大体就是先诉人们用慎独的心法去生活与工作。

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残酷社会现实面前,孔子只好以中庸之道,使人们从内心认同孝、敬,做到“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悟空问答 @微头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45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