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秽论战

曹秽论战,第1张

曹秽论战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

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

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其实呢,曹刿论战这段记载,明显有意模糊和隐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真实的曹刿绝不是普通人。

因为,不要说在春秋时期这种注重血统和门第出身的年代,就是咱们现如今提倡人人平等的年代,有哪个高级官员,愿意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表高论呢?事实上,当众多高级官员愿意坐在一起,听某个小人物发表所谓的高论时,本身就证明,对方早已经不是什么小人物。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权力者都非常官僚,在激烈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权力者为了拉拢人才,自然都会表现的非常开明。

这种观点,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有人认为,众多高级官员会开明到,愿意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讲如何治国安邦,本身就证明他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

举个很简单例子,现在的众多公司,竞争都是非常激烈。

但是,我们谁听说过,一个公司的众多高管甚至老板,会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大讲如何经营公司? 当然,我们谁又听说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因为给某个企业的众多高管发表了一通大道理,于是就成为这个公司的高管?还是那句话,当你有资格让一群高管、甚至是老板坐在一起,愿意倾听你讲大道理的时候,本身就证明你已经非常成功。

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

表面上看,成功就这样简单。

但问题是,不要说别的,只要你能修炼的,有机会跑到众多高级官员面前,让他们愿意倾听你发表一套不管有没有道理的高论时,你就已经非常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曹刿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村夫,对此我还特意查过史书,而据史书记载,曹刿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他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而鲁国国君的先祖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也就是说,曹刿本身就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加上他又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自然有资格让鲁国国君和大臣们听他高谈阔论。

事实上,假如曹刿真的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不要说一个国君与众多大臣,就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板与高管,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讲如何管理、如何经营、如何规划的;更不会因为他讲的好,就直接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他。

其实,曹刿论战之所以让大家觉得很神奇和喜欢,只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普通人渴望一步登天的愿望。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不知名的草根,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突然受到某个大人物的赏识,于是一跃踏上成功的快速通道;这种故事永远受人喜欢。

但是很遗憾,类似的故事,永远只是故事。

当然,这是题外话。

在曹刿论战之后,史书上有关曹刿的记载,就是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他劝谏鲁庄公不要到齐国观看祭祀社神,但庄公却没有听他的建议。

此后,史书上就再没有关于曹刿的记载。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个叫做曹沫的人,他也是鲁国的将军,也曾指挥鲁军和齐国作战,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工在柯地会盟,曹沫将军趁机靠近齐桓公,用匕首威胁齐桓公退还曾侵占过的鲁国领土,否则就跟齐桓公同归于尽。

齐桓公无奈,只好同意了曹沫的请求。

后来,有人说这个曹沫,实际上就是曹刿。

因为在先秦时期“刿”和“沬”发音相近,可以通假,而且他们生活的时间也相同。

当然,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所以是真是假暂时还无法确定。

齐桓公欲称霸,第一步就要压制鲁国,再威服诸侯。

因此,齐鲁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长勺”之战,曹刿也首次出现于史书中,他在战场上帮助鲁庄公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左传·庄公十年》 (长勺之战) 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歇”深谙“敌疲我打”的用兵之道,但是却有违春秋时代的战争法则,说明了当时曹刿的名声并不好。

那个时候流行的是“堂堂正正,列阵而战”,两国军队找个宽畅平坦地方,堂堂正正列阵而战,一举定输赢,如果在战斗中抓获了对方的国君,之后也还是要放回去的,这在当时被称为义举。

直到《孙子兵法》的出世之后,孙武在兵书中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才在理论上将战争拔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但是曹刿的“不按常理出牌”也并不能改变齐强鲁弱的格局,鲁国在之后三次败于齐国。

齐桓公五(前681)年,伐鲁,鲁将师败。

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鲁将盟,曹沫(氵未)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

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

桓公後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

”於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於鲁。

——《齐太公世家》 (挟持齐桓公) 在《齐太公世家》这一段记录里点出了曹沫三败于齐,直到齐桓公五年,即鲁庄公十三年,鲁庄公割地求和。

史学家认为此曹沫(huì)即曹刿(guì),曹刿大胜齐军,则必有封赏,到了十三年鲁国求和,仅仅三年时间,鲁国并没有发生君臣相忌的记录。

《管子》一书中,“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管仲曾经提醒齐桓公说,曹刿这个人没有信誉,不讲道义,也就此将曹沫和曹刿定为一人,本人认可这一观点。

齐桓公与鲁庄公定于柯地会盟,谈判割地一事。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提醒,结果在宴会上被曹刿用匕首挟持,不得不归还了曾经侵占了鲁国的土地。

看来,曹刿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按常理出牌啊! 从此之后,曹刿便消失在了史书之中。

但他能作为鲁国大夫和鲁庄公去柯地与齐桓公会盟,说明他也是能站到国家的决策层面。

(曹刿与鲁庄公剧照) 而在曹刿没有发迹之前,他本人应该也是“国人”的级别以上。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的阶层可划分为国君、士卿、国人、野人、奴隶五个等级。

能够去拜见国君并且有权力提意见的人最起码是“国人”级别以上,因为国人是可以议政的,而野人和奴隶是不可以议政的。

比如,后来的郑国子产在改革的时候曾经说过的“不毁乡校”,乡校就是国人议政的地方。

子产变革之初,便遭到了国人的极力反对,但是子产非常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但是周厉王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被国人轰出国都。

(周厉王被轰出国都)到底在春秋诸侯国中,国人到底具备有怎么样的权力和威力呢?事实上,国人也是统治阶层之一,他们拥有庄园、土地、家臣、奴隶和私人军队,只是多或少而已!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爆发出来的力量,可以瞬间改变一时一地的政治格局。

而曹刿能够见到鲁庄公,说明了他肯定是国人级别以上,他去见庄公的时候,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说明了这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乡人”也是同样有议政的权力。

(曹刿见鲁庄公) 由此可见,齐桓公九合诸侯太过耀眼,鲁国从此之后,成了其附庸之国,曹刿再也没有了像“长勺之战”、“挟持桓公”这类改变时局的亮点,所以也没有再出现在史书之中。

个人认为,曹刿对鲁国有功,并且以他“国人”以上并且曾任过“大夫”的身份与地位,其结局应该是得以善终。

资料来自《左传·庄公十年》《齐太公世家》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46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