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药典

美国药典,第1张

美国药典 能否介绍一下美国FDA的历史?

谢邀!在昨天回应《为什么中药通不过FDA的审核?(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929470073841434887/ )》中提到,恰好最近读到卓克谈《FDA的历史》,那我就借用其中部分内容介绍一下FDA,并在回应几个相关问题之中,谈一下FDA的方方面面吧,请先参阅。

接着谈。

那么,他的药到底是什么呢?辣椒、浆果的根磨成的粉末、杨树皮,以及从其他药剂师那里买的风湿病药水。

1840年他最出名的时候,美国有20%的人病了以后都会用汤姆森疗法治疗。

而且,那时候的药都有一个特点——适应症会不断增加。

刚开始只能治黄热病,后来又把黄疸印在了包装上,没过一年,痢疾、水肿、痛经、结核病、消化不良、关节炎全都印在了药品包装上。

每款药到后来好像都是包治百病的。

但其实,真正效果明显的还是其中含有鸦片和吗啡成分的止疼药。

那个时代,正好赶上美国报业的风口。

据粗略统计,1860年左右林肯的年代,美国全国一共4000份报纸,它们有一半的收入来自各种药物广告。

主流医学的发展美国医药市场的转折发生在1870年代,因为主流医学界进化出了微生物学知识。

这还要归功于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德国的科赫(Robert Koch)。

他们的研究让医学界认识到——绝大部分致死的疾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而微生物不止可以引起疾病,也能预防疾病,也能治疗疾病。

比如,疫苗就是很好的预防手段。

科赫法则更是让医学一下刨除了99%的不靠谱的方法。

这个法则大致描述一下就是:如果声称一种疾病是由一种细菌导致的,那么必须要通过四个连续步骤才能确认。

四个步骤中有一个没做到,都不能下结论说某个疾病是由某种细菌导致的。

这四个步骤分别是:第一:这种细菌必须经常在此类病人身上发现。

第二:必须把这种细菌从病人身上分离出来,在培养皿中增殖。

而且,培养液中必须只有这一种菌。

第三:用上一步纯化过的细菌接种健康个体,必须也导致相同的疾病。

第四:必须从刚刚那个主动接种细菌的病人身上,再次分离纯化出相同的细菌。

到这里,才可以最终确认,某种疾病是由某种细菌导致的。

这个发展方向上,科学的味道是不是特别浓?除此之外,1870年左右,欧洲医学的进展还包括:可以准确测量血压,可以准确计数红细胞数量,对肿瘤组织有细致的观察。

解剖学上发现肾小管和很不容易发现的肾上腺,知道了血管收缩的原因是平滑肌,并研究了动脉。

认识到维生素对健康的影响,知道内分泌紊乱能造成哪些疾病。

掌握了给特定组织染色的技术,1879年还发现了染色体。

与此同时,孟德尔正在研究它的豌豆,为70年之后DNA的发现做着铺垫。

在那个年代,欧洲的医学已经很科学了。

而年轻的美国人想要有出息,除了自己在本土野蛮生长之外,最主要的出路就是去欧洲上学。

美国医生也是如此。

当他们来到英国、法国、德国的医学院,学了以上那些内容,再回到美国的时候,他们就是美国从前主流和非主流两派的颠覆者了。

放血疗法在他们眼中,是过时的错误疗法;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的非主流疗法在他们眼中,纯粹就是欺骗。

又因为他们留学自欧洲,在美国本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所以他们呼声的影响力自然就比较大。

在欧洲医学自1870年代出现大幅提升的30年后,美国留学派医生、有正义感的政府官员与记者,以及一次暗杀,共同促成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6年签署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这个法令完全禁止往食品和药品里掺假,禁止标签里隐瞒药物成分,如果药品里有危险性和成瘾性的物品,必须标明。

这部法令背后的专业依据,就是这帮留学派医生整理的《美国药典》和《国家处方集》。

很多人把《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当作是FDA的开端,但其实,当时还有另外两个法令一同颁布,执行这三个法令的部门就是后来的FDA。

明天,我们来说说这些方案诞生的艰难过程。

它们绝不是在正义感和道德准则的推动下产生的,而是在互相博弈中涌现的。

总之,最近100年来,FDA一直是全球医疗和药品的标准先行者,也是很多国家在医药方面的效仿对象;在美国建国之前的北美大陆,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欧洲,骗子横行,没有规矩,不讲道德;美国医药市场的转折发生在1870年代,因为主流医学界进化出的微生物学知识让人们认识到,绝大部分致死的疾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而微生物不止可以引起疾病,也能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今天先回应到这儿吧,将在回应《美国FDA是如何“匡扶正义”的?(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929875944803041549/ )》中接着谈。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美国生活经济学》新鲜出炉,谢谢关注!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50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