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琢如磨

如琢如磨,第1张

如琢如磨 《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什么含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卫风·淇奥》,全诗不描写和歌颂爱情,而是给一位君子做了个全方位“CT”,读完有种“男默女泪”的奇妙感觉。

回答问题之前,莉莉分先带大家看下节选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这首诗共三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现在第一章中。

全诗描述了这样一幅美景佳人美善情愫:弯弯的淇水河湾边,绿竹葱茏袅娜依依连成一片。

有位翩翩君子,他才华横溢,犹如精雕细琢过的珠玉,表里如一,无可挑剔;他仪容端庄,美玉宝石修饰得体有度,一眼万年,终不能忘;他品格高雅,宽宏幽默不油腻,举手投足,让人倾倒。

人们常说“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那么这首诗给我们塑造的这个0槽点、360度无死角、100%的佳人,怎能不让男人自惭形秽、让女人激动到流泪呢?完人少之又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世俗男女怎能不在心里激起小波澜荡起小涟漪?回到问题本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什么含义,置于完整的诗中,联系世事人情,莉莉分是这样来理解的。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代表着一个人该有的求索修养切磋琢磨最初始的意思是指把象牙、玉石、石头、骨头等材质加工成工具或者工艺品使用的技术,那是一种接地气的方法。

但在《论语·学而》第十五章中,对这个含义进行了升华,引申为对学识修养的追求。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记录了孔子和学生子贡的这段对话。

子贡说:做人就要贫穷也不谄媚,富有也不骄纵。

孔子回答:这样虽好,但能做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更佳。

子贡再问:那是不是就和《诗经》中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个意思?他们提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代表了一种知识求索,从一件事能联系到另一件事;也提示了人的修养炼成,可以从一种境界到达另一种境界。

无论知识还是修养,只有不断地雕磨,举一反三,才能臻于至善。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达的是一种表里如一的匠人精神成为被尊敬或被追捧的人,从来不是做做表面文章就能轻易触达的,而是要表里如一、方方面面都可圈可点,经得起综合的考验。

从《毛诗序》品评这首诗的语句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参考。

“《淇奥》,美武公之德也。

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这是一首给高风亮节的名臣良士的赞歌。

赞美的男主角是卫国的武和。

他才华卓著,以德服人;身居高位,从善如流。

武公活到了90岁,什么事没经历过,什么人没见过,但他依然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听进外界的声音。

因此说,他无论才华还是德行,无论在君王还是百姓眼中,都是顶呱呱的。

他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从内而外的贤者,成为后世的榜样。

这时,莉莉分不免又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联想到“工匠精神”。

商丘铁锅保持敲打36000锤,才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美名远扬;陶瓷经历了练泥拉坯,烧造时不高一度、不抢一时,才能出名窑精品。

这过程充满了雕琢,成品的高口碑受欢迎成就了其价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切磋琢磨,即使不能完美无暇,但是可以让自己变得坚不可摧或有口皆碑。

反观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虽能朽木充栋梁,风光一时,但经过岁月摧折,绣花枕头一包草,终会坍塌破碎。

总结《诗经·卫风·淇奥》是一首礼赞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义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

在今天,它依然指引着我们,是一种可贵的求索品质,也是一种表里如一匠人精神。

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行动,我们才可以获得“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之德行。

我是诗经迷@莉莉分,用现代思维读《诗经》,不同见解评论区见!(图来自网络,侵删)

正如答友江湖夜雨92所言,这两句,出自《诗经·淇奥》。

原文也不再重复抄录,大家在网上很容易找到鉴赏的文章。

在这里,答主主要从技术和考古的角度来对这两句进行一个小小的解读。

在《十三经注疏》的《毛诗正义》里,作者对这两句的解释如下: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意思是,加工骨器要切,加工象牙要磋,加工玉器叫琢,加工石器为磨。

当然我们需要知道一点,即这里的划分是一种比较理想状态的划分,或者说概念性的。

实际当中,很可能没有这么细,也没有这么绝对,切磋、琢磨就是加工比较坚硬的骨器、象牙器、玉石器的基本方法,甚至在制作玉石器的时候,也要用到切割的手法。

古代象牙器的加工制作我国古代对象牙的利用是非常早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过象牙器。

到了商周时期,象牙器的制作技艺已经非常高超,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为典型代表。

出土时,象牙杯共有两件,形制接近,原先应当是用于饮酒的。

象牙杯高30多厘米,一侧带有握柄(即鋬),表面还镶嵌有绿松石,装饰着繁复的兽面纹图案。

考古学家在仔细观察后,复原了象牙杯的基本制作流程:1.从象牙上切割下来制作杯身和握柄所需要的坯料2.雕刻出杯身和握柄,并仔细打磨表面3.在杯身和握柄上雕刻图案,尤其是刻镂出镶嵌绿松石的沟槽4.装入绿松石,并利用榫卯结构,将杯身和握柄拼接起来。

制作这样的一件象牙杯,需要用到切割、雕刻、打磨、镶嵌等多种工艺,显然不是切磋两个字所能概括的。

古代玉石器的加工制作古人云,玉,石之美者也。

在新石器时期,以石器为主要的生产工具,除此之外,古人还有意选择品相好的石材做成不那么实用的东西,比如装饰品,比如具有礼器形制的玉璧、比如象征着权力的玉钺。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玉虽然美,但是不加工是不能“成材”的。

古人想要制作玉器,首先需要开玉,也就是从原始的玉料上取下所需要的坯料。

开玉最常用的方法是线切割法,简单说,就是用专门的竹弓蘸取解玉砂,在玉料上像锯木头一样来回拉动。

晚期的竹弓有的以钢丝为弓弦,在史前商周时期,则主要用细绳。

解玉砂就是颗粒度差不多的坚硬沙砾,只要硬度高于玉石,就可以起到切割作用。

在不少古代玉器上还能看到切割的痕迹,比如下图的良渚玉钺,表面有深浅不一的弧形凹痕,这就是一次次切割留下的。

开玉之后,就需要进行精细的加工。

琢玉时最常用的工具是砣具,砣具很像今天的砂轮切割机,也有一个带轴的圆盘,只是同样需要借助解玉砂来切。

砣具既可以用来制作纹饰,也可以跟线切割一样,用于开玉。

下面这件红山文化的玉鹰,其表面的凹痕状纹饰就是用砣具制作出来的。

很多玉器上有圆孔,钻孔也是很重要的玉器加工方法。

钻孔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用坚硬的石头之类的直接从一边或者两边对钻,这样形成的孔的截面呈锥形。

还有一种略复杂,称为管钻法。

即选择大小合适的竹管,蘸取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快速转动,最后整个掏掉一块圆柱形的芯。

管钻法会在孔的表面留下密集的螺纹状痕迹,比如下面这件玉玦。

以上所述,不过是最常见的一些手法,可谓挂一漏万。

实际当中,不管是制作骨器象牙器还是玉石器,都很繁琐,需要足够的耐心。

因此,《诗经》以这些百工之术为喻,来强调做学问所需要付出的辛勤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52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