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356

mm356,第1张

mm356 为什么RN的kgv级不用纳尔逊级406mm主炮而是用356mm主炮?

大不靠谱皇家海军为什么要在装406mm主炮的纳尔逊级之后,又发展了一级采用356mm主炮的乔治五世(King Gorge V,简称KGV)级?难道是牛牛的造舰造炮技术退化了?非也,让自己最新锐战列舰的火力“退化”,实属海军条约限制、国力衰退两重因素下的无奈之举。

↑纳尔逊号战列舰,摄于1940年。

为了不超出条约做出的吨位限制,又不浪费在海军会议上光(chou)明(bu)正(yao)大(lian)争取来的16寸主炮,纳尔逊级的三座主炮全部前置。

留意其16寸主炮与甲板上人员的大小对比,以及B炮塔和X炮塔上安装的英国特色对空火箭(然并卵)。

↑KGV级威尔士亲王号,摄于1940年。

KGV为了弥补356mm主炮威力不足的缺陷,采用了四连装炮塔设计,4-2-4共十门主炮的布局,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用射速弥补了主炮威力的不足。

而事实上,连纳尔逊级安装的406mm主炮,也是在条约的缝隙中挣扎出世的。

众所周知,一战后,列强为重构以帝国主义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相互制衡,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而其中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1930年还有伦敦海军条约对其进行了补充),对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做出了不得超过406mm的限制,各国新建造大型战列舰的计划也都基本上被取消或搁置。

纳尔逊级便是这一条约下的典型产物。

虽说根据条约,纳尔逊级是不能装406mm主炮的。

而实际上,各国在条约之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协。

美国能够保留三艘即将完工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装4座联装16英寸炮),日本也以造舰资金中有小学生捐款为理由,保留了长门、陆奥两条尚未服役、装4座联装410mm炮的战列舰。

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

华盛顿海军条约于1937失效,但1935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又成了新的“搅屎棍”,因而开工于1937KGV的处境也与当年的纳尔逊级类似。

1935年,各海军强国开始新的限制海军军备谈判。

英国与美国在关于“新舰将采用14英寸口径主炮”达成一致立场。

由于美国考虑到日本、意大利无意接受条约,因此在主炮口径选择方面留有余地,在设计中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上,预留了用16英寸主炮替代14英寸主炮的空间。

事实上,在日本退出条约,开建大和级之后,美帝立刻就给北卡装上了406mm主炮。

日意想退出,美帝留底牌,事实上,英国海军也早已为规划中下一代的狮级战列舰开发新型16英寸主炮(比纳尔逊级的406mm主炮身管更长);同时,皇家海军也在研发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14英寸口径新型主炮,以作为备选。

↑摄于英国维克斯兵工厂,1942年。

为狮级战列舰研发的16寸45倍径舰炮实际上是造出了样炮的,图为完成钻孔、刻完膛线后的406mm炮。

但对于财力和技术流失严重的皇家海军而言,两种新型武器同时开发绝非易事,为了新的战舰赶在1937年初开始建造,丘吉尔等人只得取消了优先建造装备15英寸以上口径主炮战列舰的计划。

1935年,英国海军出于成本、研发周期等因素,为新的战列舰选定了采用10门14英寸主炮的方案,以求乔治五世级能够尽快服役。

↑乔治五世级在安装主炮↑KGV同款14寸炮的海岸炮版本在装填,留意其356mm高爆d与人的对比,其实并不十分巨大。

于是结果在列强的新一代战列舰中,美帝装16寸炮,德意装新型长身管15寸炮,本子的大和更是装上了史无前例的460mm(18寸)大管,而唯独英国牛牛的乔治五世级,国力窘迫,条约被坑,只能忍辱负重地用14寸(356mm)小水管了。

因为英国人在战列舰主炮技术上走了弯路,补课已经来不及了,在二战爆发前能够投入实用的只有14寸炮,16寸的研发已经来不及了,实际上这也是英国在二次伦敦海军会议上强烈要求把战列舰主炮限制在14英寸的原因,这个问题不能倒因为果。

至于技术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明确几个概念第一,紧固身管,在19世纪中期,大家就已经发现再用堆厚度的方式增强火炮性能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用某种方式对火炮身管预加向内的应力,才能应对火炮不断提高的膛压第二,筒紧式身管和丝紧式身管,这两种身管都是英国人实用化的,筒紧式身管工艺可以简单看成内外两个筒,冷却时,内筒的外径略大于外筒内径,外筒加热膨胀后将内筒打入外筒,冷却后外筒收缩,向内筒施加向内的应力,根据需要承受的膛压来选择筒紧的层数和部位,筒紧身管纵向横向强度均好,远射散布性能好,但是工艺复杂,生产时间长,成品率较低,生产成本高,产量有可能受限。

丝紧身管是将两端预加压力的钢筋或钢条缠绕在内筒上,通过钢筋或钢条向内筒预加向内的应力,丝紧身管工艺比筒紧简单,预加应力可控性好,身管成品率高,成本低,增加产量简单,膛压初速当年也不逊于筒紧身管。

然而丝紧身管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丝紧层不参与纵向强度,所以纵向强度差,静置时的炮口下垂和发射时的炮口章动都比筒紧身管严重,散布数据也比筒紧身管难看,这个问题在火炮口径和倍径较小,射程较近的情况下并不明显,但是随着火炮自重增大,射程增加会越来越明显。

纳尔逊级的16英寸主炮是英国人研发的最后一款丝紧式主炮,由于纳尔逊主炮出现的问题,英国人不得不又回到筒紧的路子上回到英国的问题上,筒紧火炮最初的代表就是19世纪中叶英国阿姆斯特朗出品的熟铁筒紧炮,但是英国人在20世纪初发明了丝紧身管工艺,从此在战列舰主炮身管上摒弃了筒紧工艺,全部采用丝紧式身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英国人赢得了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因为德国受限于财力和身管生产能力,无法像英国制造丝紧身管那样大量提供筒紧身管,在为荷兰建造战列舰时甚至不得不从美国进口炮塔和火炮。

但是一战前英国海军预计战列舰交战距离大约是8000-10000码,在这个距离上丝紧身管纵向强度不足,散布大的问题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有益的,但是一战的实战表明随着火控技术进步,战列舰有效交战距离上限能够轻松推到15000码甚至20000码外,战列舰火炮口径也增长到15-16英寸,倍径45-50,这个时候丝紧身管纵向强度不足的问题就开始要命了。

纳尔逊级的16英寸主炮是英国制造的最后一型丝紧式战列舰主炮,这门炮上的问题让英国人发现丝紧主炮的技术路线走不下去了,必须回归筒紧主炮,但是英国海军自打20世纪开始就没有再研制过12英寸以上的筒紧主炮,所有东西都得从头搞起,最后的结果是,到二战爆发,英国可用的战列舰主炮只有乔五的14英寸,预定装配狮级的16英寸主炮还遥遥无期,这也是狮级下马的重要原因。

乔治五世级的14英寸主炮是英国人在间战期完成的唯一一款筒紧式主炮,狮级的16英寸主炮一直没有完成,以至于英国人甚至讨论过向美国购买16英寸主炮的可能性顺便提一句,才用丝紧主炮的,只有皇家海军和它的好学生日本海军,日本海军直到长门级都是丝紧主炮,大和级才用得是筒紧丝紧复合工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571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