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第1张

道德经第三章 通行本《道德经》第三章到底如何解释?

第三章 治理天下的原则【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老子告诉大家:不过高的崇尚贤才,这样就可以使人民不会产生争名的思想;不要攀比去看重稀贵之物,这样可以使人民不会产生做盗贼的欲望;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这样就可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增强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要有过高的,不合时际的目标和目的,没有过高的欲望即贪欲,使那些"智者"(领导者)不敢为所欲为。

(圣君)在无与有和不为与为之间选择无为(上策),不做自以为是的事,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这样就没有治理不了的社会和国家,社会和国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到治理。

(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感悟】本章老子通过讲述对圣人、对官、对民的要求,讲述如何治理天下。

1.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增强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这里老子的意思就是:打消百姓心中对统治阶级的成见和不满,满足百姓生活的基本温饱需求,(因为在老子那个年代,当时的现状是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非常穷困。

)避免百姓产生过高的不合时宜的需求欲望,增强百姓的自足自立能力。

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这里很多人都认为老子在愚民,实际上老子的思想是为民而不是愚民。

2.老子提出的对管理者的要求是: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为所欲为。

3.老子认为的圣人(圣君)是:不要争名,不要贪欲,这样才可以成为圣人(圣君)。

4.统治者和官吏要想管理好社会和国家那就是:要选择“为民”而不是选择愚民。

5.老子对人民的要求是:无知无欲。

这里很多人对老子产生误解,容易把“常使民无知无欲”,当成愚民,以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老子这里的“知”,指的不是知识、智慧的意思,而是想象中的东西,虚无缥缈中的东西,不现实的东西。

老子所说的“无知”,不是愚痴,而是不要那些想象中的东西,虚无缥缈中的东西,不现实的东西。

老子这里的“无欲”并不是指没有欲望,而是指不要有贪欲和私欲,老子认为贪欲和私欲是过分的欲望。

一般的欲望是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当你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你会很快乐,很幸福。

但是贪欲和私欲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贪欲是会永远膨胀的。

这种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

当你有了这种欲望,你就永远都得不到快乐和幸福。

所以你只有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活,量力而行,自然而然的活,这样就会活的轻松、踏实、愉快、幸福。

而不会活的那么累,活的那么辛苦,活的那么虚荣。

所以,老子的“无知无欲”是对人民必需的要求,跟政治没有关系,跟统治阶级也没有关系。

♫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试译不刻意推崇贤人,使百姓不为了选贤人当贤人而争个死去活来。

不看重稀有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偷不抢。

不炫耀鼓吹功名利禄,使百姓不胡思乱想。

所以圣人的治理,在于淡化人的贪心,结实人的体魄,弱化人的妄想,强健人的筋骨。

使大家经常保持一种没有权谋没有贪欲的心态,使那些奸诈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做事浑然天成,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那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比如搞音乐的,好比聶耳,滿身是耳朵,是乐神,天耳开了,听一切都是音乐,所以《老子·第三章》可以这样翻译——♪ 不评选歌星琴师,使音乐人不争名夺利。

不推崇稀世乐器,使发烧友不偷不抢。

不搔首弄姿嗲声嗲气,使观众心境不乱。

所以乐圣搞音乐熏陶,是让大家虚怀若谷、体力充沛、清心寡欲、筋骨强壮。

让大家经常有一种不在意苦乐、不寻求刺激的平常心,使那些玩技巧的不敢卖弄。

一旦演奏起那无需演奏的天籁,就没有什么不能演奏的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59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