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的仓颉

造字的仓颉,第1张

造字的仓颉 "仓颉造字"发生在哪个朝代?他们那个时代有没有留下考古文献?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仓颉是古代诸神文化编造出来的一个传说,一点事实根据都没有。

我国最早的文献,出现“仓颉”二字的时代,是战国时代。

半坡陶器上的刻刻划划文字,认识这文字的,大概也就作者一人,但是,意义重大,他可以根据他的“文字”记录,讲出许多事情,或者容易忘记的事情。

这个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著书立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著书,不会比孔子生活的时代更早,《左传》据说是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但有人考证不一定是左丘明。

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左丘明写作了《左传》,但是,孔子时代传说私人著书,这是极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说,私人著书,基本不会早于孔子时代。

其实,不但私人著书不会早于孔子时代,用文字记载和表达的时代,也不会比周文王时代更早。

尽管,甲骨文也是一种文字记载的方式,但是,使用甲骨文的商朝中晚期,文字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作为宗教活动的“神秘符号”。

我们之所以,把商朝对使用的成熟的文字叫做“神秘符号”,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字刚刚从“小范围使用文字”正在向“大范围使用文字”过渡。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文字发展阶段。

杨家湾陶器上的文字,总计一千多字。

这是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刻划划出来的文章。

这些文字只在“小范围使用”,大概最小可能只有十个人,明白。

或者,只有刻刻划划的那一个“仓颉”认识。

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把甲骨文叫做“神秘符号”呢?因为,文字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的文字就是那些刻刻划划。

例如,半坡陶器,浙江平湖庄桥陶器,以及年代更早的湖北宜昌夷陵杨家湾陶器上的刻画,都是早期使用文字的见证。

不过,对这些刻刻划划,我国的学者有非常谨慎的评论,只有郭沫若对半坡的刻刻划划认为是文字,但是,郭沫若提不出具体的理论依据。

只有赵小立先生提出一个文字宏观发展的理论构想,他说,文字的使用是一个漫长过程,这些过程是有继承性的。

文字宏观来说,经历了两个本质一致发展阶段,这就是“小范围使用”和“大范围使用”的历史性变化。

首先,文字不可能一开始就会“大范围使用”的,因此“小范围使用”文字,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古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使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劳动和生活的。

例如,半坡的刻刻划划,是艺术吗?不是。

是图画吗?也不是!那么,这些刻刻划划只能是“文字”。

但是。

文字从私密和神秘,到大众化,这需要一个合理的漫长发展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大范围使用文字,才会成为真正的“文字”。

所谓的文字,就是记录生活和历史,而且,有通用性,才能叫做文字。

6000年前的湖北宜昌夷陵杨家湾陶器上的“田”字,但是,你能确定杨家湾古人把这个字读成“田”?因此,我们说,严格来说,甲骨文都不能算“文字”呢!这奇怪吗?那请解释清楚,为什么现存5000多个甲骨文字,有将近3000个文字至今我们不认识?这就是因为我们割断了古老的刻刻划划“文字”与新文字的联系性和继承性,所以,我们是孤立地用新文字,即秦篆体系的文字理论来看甲骨文的。

那么,即使我们把古代被学者定为“符号”的那些“文字”看做是文字,我们会破译现在还不认识的甲骨文吗?山西陶寺陶器上的“文”字,同样,古代陶寺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文”字吗?我认为,不认识的甲骨文,起码暂时或者永远都还是不认识,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认为,古老的刻刻划划与新文字没有任何关系。

仓颉,就是在使用文字的诸神崇拜思想体系下面的一个神话,这是真正的神话,与后来说他有四只眼睛的夸张,一点关系也没有。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说他有四只眼睛,那倒另当别论,但是,真的是一个纯粹的神话。

仓颉虽然是一个神话人物,但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完全需要接受。

关于仓颉的文化,我们就不做评价了,我们也是完全接受和欣赏的。

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刻刻划划”。

看看,是不是比半坡更加“规范”,“整饬”多了?这不会是仓颉的大作吧?学术界一般认为仓颉是某一时期文字的整理着,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也是一种猜想。

裘锡圭先生的学生詹鄞鑫提出,仓颉可能就是“创契”的假说,他的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好评。

那么,他算是基本假说成功了。

因为,最早的文字,真的就是刻刻划划,这也是文字载体,需要一种适应的物质所决定的。

谢邀!仓颉造字具体的说不是发生在哪个朝代。

而是发生在哪段历史时期。

仓颉是原始社会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时期黄帝属下的一位属官。

黄帝时期国家尚未形成,只是以部落联盟形式存在,联盟首领由部落成员推举,负责管理部落联盟事物。

因此史上还不把那个时期的部落称为朝代。

仓颉受黄帝所托,为了便于记录部落联盟发生的事物,创造了文字,史传“仓颉造字鬼神夜哭”,说明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但由于年代久远,并没有留下可供可供考古的考古文献,只是留下一个神话传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61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