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

精深,第1张

精深 博大与精深,该怎么选择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有非议,既要博大也要精深,那才是“王道”;而在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绝大多数人并非“王者”。

说到底还是要有选择的。

要我做选择,我选“精深”,选择自己喜欢的、特长的一门把它学深学好。

没有别的原因,我没有能力在所有领域做到“精深”,能有这个能力的人寥寥无几。

现在确实是知识爆炸,门类越来越多,科别越分越细,各学科的融合、交叉、渗透越来越紧密,要学好一门必须要知道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

可是又有谁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到精深呢?题主的问题其实已经点明白了,就是如何找到“博大”和“精深”的平衡,而不是强求既要博大也要精深。

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学家们已经想的很好了。

比如学政治的,主课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下来是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再下来是文学概论、自然科学基础。

课程设置上这样的主次结构就是要用更大的精力把专业学深学精,对和专业有相关性的学科也要有所了解,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学理科的是一样的,而且“专”“副”的区分更明确。

所以啊,“术有专攻,学有专业”,如果有能力的尽可能拓展知识面,那也是专业精深的条件。

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方面说,精深比博大更有用。

既然难以两全,是做一个泛泛的全能者还是要一个某一方面的高手,道理不用多说,大家心里都明白的。

作为学医的,充分了解人体的每个细胞组织结构功能功用喻为博大,能充分掌握某处功能障碍生病并得到相应的高效治疗可言精深。

博大是基础知识,精深是专业技能,二者相辅相成

治局部不忘全身,调全身重视病灶。

正如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君臣佐使用药。

因此博大与精深犹如人体的机体与器官,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一个人即要有广博的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精深的学术的一面,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成为栋梁之才。

如果只选其一,只能是残缺不全,难有成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65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