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墙外

红杏墙外,第1张

红杏墙外 杏花都是白色,为何“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传统中的杏花有一个特点,就是变色。

含苞待放时,杏花是艳红色的,称为红杏。

但随着花瓣的伸展,红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花落时就成了雪白一片。

扬万里根据杏花的这一特点,写了一首颇具理趣的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也培育出一些整个花期都是红色的观赏杏花。

但在诗词的意象中,当用到杏花这个意象时,最好还是依照传统,因为诗词中的意象和现代诗有所不同,诗词的意象投射到人们心智中的影像是基本固定的,读者从你写杏花的颜色就基本可判断花开的阶段,例如: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宋.魏夫人)这时杏花还是含苞待放或刚刚盛开。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宋.赵佶)胭脂匀注,这是写杏花开得最盛的时候了。

溢艳红颜消减尽,空余素袖冰裙。

这是我写《临江仙.杏花》的起句,素袖冰裙便是从杏花将落的时候落笔。

这是我们在写诗词时要注意的。

此外我们用到杏花此一意象时,还要注意一些其包含的信息,例如,我们写杏花的鲜艳,不宜写其妖艳、也不能写其冷艳。

妖艳是桃花用的,冷艳是梅花用的。

杏花的艳是俗艳,如上面句子中的“溢艳”,溢者俗也。

此外,杏花这意象还包含有轻浮、风流的信息,所以总是与青楼女子混在一起,例如,宋祁所写《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其背景是写携妓春游。

而由题目句子引申出的汉语词汇“红杏出墙”,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别样联想,也是因为杏花此意象中,所带有的轻浮、风流等信息。

最后,我们再读读下面这首很出名的唐诗:

“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自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全诗如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杏花是白是红,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这样写道。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这是因为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

"一枝红杏出墙来。

”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应该与杏花颜色的这一点没有直接的关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认为之所以留传千古,首先在于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意境:游园不值,春光深锁,主人冷而花不冷,一枝红杏出墙给人一种热情奔放。

仿佛如一个刚遭冷遇的人突然遇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所有的不快都立即冰雪消融…后来更有一些文人,把"一枝红杏出墙来。

”比作了女性外遇等等,使得本来原诗中没有的意思带上了一抹妖艳…于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越发流传广泛。

红杏也好白杏也好,她们本来就只是一抹亮丽的风景线,无所谓俗艳,妖艳。

她们或者就象邻家大姐或者邻家小妹,争那一丝春色,向阳开着…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比与"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更是喜欢这种"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的这种感觉。

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该是主人爱惜青苔,怕印上屐齿的痕迹,轻扣柴门久久不开。

这里有一个小节:小园的门口己长满了青苔,说明这个小园人久未至。

我是万方,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和关注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请关注我,时刻提出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67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