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未乱蜀先乱,第1张

天下未乱蜀先乱 为什么过去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关于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句话是何含义?为什么“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何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应该是古语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0)古语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后定" 这是一句谚语,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而更早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

听起来似乎有点贬义,如果加上下一句就更让人确信无疑了,那便是“天下先治蜀后治”。

似乎巴蜀从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地方,先乱后治的传统延续了上千年,甚至更早,春秋以前。

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地处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包围之中,进出交通十分艰险,直到科技发达的唐代,李白还咏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

这就形成了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局面,蜀人自给自足,发展农业生产,春耕秋收,相对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确定了农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但又并不能完全与外界隔离,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派了一个叫李冰的人到蜀郡做太守,看起来是一个不起眼的任命,但就是这个李冰,奠定了自此以后两千多年巴蜀文化的特点,一个小小的水利工程,让蜀国从此沃野千里,国富民强,这为文化的孕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物质基础。

还有后来的刘邦起于四川,刘备建于四川,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的足迹无一不涉足四川。

这就形成了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如果以长江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划分来看,上游是巴蜀文化、中游是楚湘文化、下游是吴越文化,无一不是华夏文明的主体构造。

再说巴蜀“先乱后治”,听起来总给人一种蛮荒、刁顽的感觉,直到近代,才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与“革命”牵连起来总是带有超越文化的色彩,我们姑且把这种“革命”称之为“变革”。

变革本身就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历朝历代,巴蜀始终是让帝王最头疼也最不愿割舍的地方,无论从文化还是军事、经济的地位,巴蜀总是若即若离,你乱我治,你治我乱,总显得与华夏整体格格不入,又难分难舍。

巴蜀自古以来也是一个很好的避难的地方。

项羽称霸之后封刘邦为汉王,即放逐了刘邦,又可以监视他。

而刘邦似乎也很乐意,带着打天下的一帮哥们充军一般到了汉中(汉中也是蜀国的一部分),从此励精图治,几年时间就把天翻了过来。

刘邦的后代丧尽了汉家天下,一个不知隔了多少代远到不知边的以织席为生的自称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同样选择了立足蜀国的路线,只是与强大的中原势力比起来,小小的蜀国岂是对手?终将走上灭亡的道路,而灭亡本身又是重生的开始。

连盛唐的明君,遭遇安史之乱,首先想到的避难的之所仍是四川,山高路远,行路难,行军更难,收拾旧河山,从头再来。

包括蒋介石,丢了南京,还有大西南。

近代研究巴蜀文化的学者,始终很难给巴蜀一个准确的定位,其实何须定位?巴蜀就是巴蜀,独立在中国文化之中,又紧密缠绕在中华文明博大、深远的历史深度与广度中。

我们今天再重访都江堰、重游杜甫草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千年的文化沉淀非一朝一夕能够诠释清楚,既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何不顺其自然?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先治蜀后治。

从大方位定论只能是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姑且当作又一次为四川鼓吹吧,文字总是很浅薄,遗迹总是很清晰,感受总是和真切。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依据?为什么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

新莽末年,公孙述在蜀地称帝,国号“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实行半独立统治;西晋后期,李雄在蜀地称帝,国号“大成”;十六国时期又是以李寿在蜀地建立“汉”开始的;东晋末年谯纵建立的“谯蜀”;南齐内乱时,刘季连割据蜀地;南梁时期,萧纪建立“伪梁”;北周时期,益州总管王谦之乱;唐宪宗时期的刘辟之乱;五代十国最早王建在蜀地建立的前蜀政权;南宋时期吴曦自称蜀王叛乱;阆中古城,位于四川南充,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天下纷乱,好像蜀地每次都能迎头赶上,割据称王称帝,原因是蜀地与中原政权相去甚远,中央对它的控制力不强,稍有动作,蜀地就“独立”了,所以很早时就有人讽刺蜀地的人是“贪乱乐祸”。

北宋四川王小波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等贱贵,均贫富”口号,今天的成都江源镇萃英园内,塑有王小波雕像。

北宋时,只花了2个月就灭了后蜀,但紧接着就是蜀地军民暴动,王小波起义,这事是1年1个月之后才传到宋太宗赵光义的耳朵里,而王小波已经建立大蜀国,任命地方官,铸钱币,四川几乎全境占领,可想而知当时的蜀地与中央的沟通困难,后来又冒出了邛南王、都虞侯,直到宋真宗时期,蜀地才彻底平定,此时距离大宋开国已过了40年。

图为汉中博物馆,入蜀的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清朝时,1644年就灭掉大明,但直到康熙时期,还在四川境内围剿抗清武装,刚杀得差不多了又爆发三藩之乱,直到1681年才彻底平定四川,此时距离大清开国已近50年,四川人都杀没了,这才有了后面的湖广填四川,所以像宋朝、清朝这样的,天下已统一,早开始治理国家了,但四川还在打仗,还真是来得早走得晚,于是后人总结了蜀地的现象叫“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导读:应该这么说,这个观点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性;再进一步说,这个观点应该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合理的。

比如在魏晋、五代时期、元明时期这个观点比较适用,而在秦汉、唐宋、清朝、抗战时期巴蜀大地都为中原王朝的大后方和后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这很符合四川历史上的“三盛二衰”历史断代:四川历史上强盛时巴蜀大地就会成为中原王朝的避风港,秦汉依靠巴蜀统一天下、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抗战时期四川出兵出粮支援抗战都属于此;在历史大动荡时期,沃野千里易守难攻的巴蜀大地才非常容易成为野心家建立割据政权的沃土。

这种情况下“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才可能成为现实。

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题目总会想起当年《蜀山传》的片头,开头的画外音就是这句中这句“天下未乱蜀先乱”。

其实不光巴蜀任何省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说“坑灰未冷山东乱”的山东就是八百里富饶秦川到宋朝以后也变的逐渐荒凉。

巴蜀大地从神话传说中的蚕丛鱼凫开国到抗战时期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在不断的变化,富庶且易守难攻的巴蜀大地也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

在大动乱之际不断有诸侯割据巴蜀成为动乱之源,这也是“天下未乱蜀先乱”的来源;而在王朝稳定时巴蜀是中原王朝的大后方和稳定器,如果抗战时期没有四川会更加困难。

历史上大乱时期,物产丰饶、人口众多的天府之国非常容易成为割据政权;所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四川是一片热土,有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历来是不可多得的起家之地。

而且四川四周高山易守难攻、民风彪悍,无论是财税还是兵员都很容易成为割据的洞天福地。

所以当天下处于大动乱时期,巴蜀很容易竖义旗封闭汉中、三峡等隘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所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的称谓,比如汉末的益州牧刘焉轻松割据巴蜀。

而在中原王朝逐渐统一后,由于巴蜀易守难攻往往成为最后被统一的割据政权所以有“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

比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平定天下后,盘踞在四川的明玉珍建立的明夏政权成为最后被消灭的割据政权。

因为巴蜀易守难攻,所以通常攻占巴蜀通常都是以全局抵一隅慢慢抵消割据政权的优势。

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是通过张松献图加上法正做内应,才鸠占鹊巢建立蜀汉。

在平定张鲁赢得汉中之战胜利后,轻松关闭汉中隘口割据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西晋八王之乱后在匈奴人刘渊在并州还没来得及置百官建立汉国的时候,李雄早就在巴蜀建立了成汉割据政权。

依靠巴蜀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成汉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如果不是成汉末代帝王腐朽残暴也许还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而明朝末年的大西王张献忠也曾经在巴蜀建立大西政权,与李自成的大顺和南明分庭抗礼。

历史上的盛世秦汉、唐宋等时期,巴蜀大地是中原王朝的坚强后盾和赋税来源;丝毫没有天下未乱蜀先乱的可能其实在四川历史上“三盛二衰”的三盛时期,即秦汉、唐宋以及清朝时期巴蜀大地绝对是中原王朝的坚强后盾。

秦国在吞并巴蜀后获得了稳定的财源和粮食,这才支撑了秦国吞二周而亡诸侯统一天下的霸业;而汉高祖刘邦也以巴蜀、汉中为基地,暗度陈仓进入关中进而高屋建瓴忽视群雄,进而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避难巴蜀,除了杨国忠的私心外四川(剑南道)确实在唐朝时是防御吐蕃的重镇。

不但兵精粮足而且对中原王朝忠心耿耿,所以成为唐玄宗的避风港。

所以历史上巴蜀究竟是动乱之源还是统一根本,还要看天下大势。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84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