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王

周康王,第1张

周康王 周康王姬钊简介 周朝周成王姬诵怎么死的周康王在位25年?

历史记载26年《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和《通鉴外纪》均记载周康王在位2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康王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但此观点准确性有待考证

姜太公女儿邑姜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朝,实现“成康之治”,这是有多牛?周康王登基大典后,为什么还要居丧室、穿丧服

回答问题: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次规模盛大的登基加冕典礼,说的是周朝第三位周天子康王的事儿,《尚书.康诰》里有记载:"群公皆听命,相揖,趋出,王释冕,反,(通假返),丧服”这段文字记载很有意思,本来是举行加冕大礼,为什么又脱下礼服入室穿了丧服参加大礼呢?这还得从豋基前的事儿说起:成王托孤,康王加冕周成王是第二代天子,他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康王)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召公奭,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登基,按先王遗志治理好国家,于是有了加冕大典。

周康王(?一公元前IO57年),姓姬,名钊,西周第三位君主,在位26年,康王即位后,在召公,毕公辅佐下,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励精图治,进一步加强统治,先后平是东夷大反,北征略地,西伐鬼方,据考古出土的《小盂鼎》铭文记载,征讨鬼方时斩获众多,仅俘人数以万计。

他勤政爱民,口碑极佳,得到各路诸侯拥护。

经济得到更大发展,百姓乐业,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夸赞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

史称“成康之治",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治国能力, 所有这些成绩,正好解释了康王当初为什么入室穿孝服的原因。

回过头我们再看当时的情景:脱冕披孝,不忘初心周康王对登大典也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他亲自制诰(公文)遍告诸侯,向他们宣告,用先王大业申械诸侯要遵纪守法,共图霸业。

召公,毕公又为他举行隆重的登基仪式,并率诸侯陪他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幸告诉他,要他节约寡欲,勤理国事,守好祖先的基业。

大家一片期望,总得有所表示吧,于是脱去礼服,换上孝服,这个举动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原因有三:第一,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祀是礼,换孝服表示这是国家大事,要认真对待,表示了自已慎终追远,继承先人遗志的决心,以内心出发就是不忘初心,励精图治。

第二,是做给召公,毕公一班顾命大臣和那些王公贵族们看的,让他们放心我一定不改初衷,尊重前辈,按先王制定的国策办事,决不难为任何人。

第三当然是做给各路诸侯和天下百姓看的,意思是我已表明心迹,要以礼法治国,大家要遵守规章制度,完成先王大业。

说白了就是要服从周天子号令。

有这三点就不难理解康王脱冕披孝的真实用意了。

从登基后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康王确实也做到了。

结语:周康王是一个贤明的天子,他不忘初心勤政治国,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出现"成康之治"的良好局面,除了辅佐者的汗水,更多的是他的仁心和智慧,成为中国历史上德位相配为后世称道的贤明帝王。

先纠正司马迁的一个失误。

《尚书》中的“尚”意思就是“上”,《尚书》意思就是上古之书。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混淆了《尚书》中的两篇文章,《尚书.康王之诰》和《尚书.康诰》是完全不同的两篇文章,所做的人和历史背景都不相同,司马迁搞混了,对后来的研究者造成一定的困惑。

一、《尚书.周书.康王之诰》。

《康王之诰》的作者是周康王姬钊,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周成王的儿子。

周成王去世之后,他继承了周王的王位。

即位之初他就做了登基演讲——《康王之诰》。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尚书.康王之诰》)周康王即位为天子,于是昭告诸侯,他做了《康王之诰》。

(周康王像。

即位之后发布《康王之诰》)二、《尚书.周书.康诰》。

《康诰》则是周成王时期,周公旦用周成王的名义命令卫康叔去治理殷商旧地。

卫康叔是周文王第九子,姬姓卫氏,字康叔,和周武王姬发是同母兄弟。

卫康叔获封京畿重地的卫国(现在河南禹县),都城在朝歌,为殷商原来的国都,称“康叔”或者“康叔封”,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

周成王时期平定三监之乱,派卫康叔去治理朝歌殷商故地,周公旦宣布命令,文中称: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

...”(《康诰》)译文:王说:“呜呼,年轻的封,不要重视民众的疾苦,上天要惩罚那些不诚实的人。

”周康王登基大典之后居丧室,穿丧服出自于《康王之诰》,而不是《康诰》,这两篇文章不可以混淆。

(《康诰》是给卫康叔发命令,告诫他要好好治理殷商旧地)司马迁搞混了,研究者已经证明,不可再犯糊涂!周康王登基之后为何居丧室,穿丧服?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子女为父母守孝居丧的礼仪,周康王的《康王之诰》记载:1、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开头语)2、群公既皆听命,相楫,趋出。

王释冕,反丧服。

(结尾语)(《康王之诰》)周成王去世之后,周康王继承王位,完成登基大典。

然后发布诏书,对众臣进行安排和教导,然后和大臣们作揖别离,周康王将王的冠冕脱下来,穿上丧服。

居丧三年的说法开始于孔子。

周康王在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在位,又一说他公元前1082年至于1057年在位。

无论哪一种说法,周康王比孔子早,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周康王比孔子最少早了450年。

周康王时期的居丧时间不确定,也可能下葬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就除掉丧服了,最短的居丧时间是周成王去世到下葬的这段时间。

居丧期间周康王是要为父亲周成王守丧的,看来他即位之后,周成王还没有下葬。

古代“尸”和“屍”的区别。

在《康王之诰》中称“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这里的“尸”字作何理解呐?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汉字在简化之前“尸”和“屍”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简化成一个字了。

“尸”是一个象形字,就是一个人跪坐的姿势。

这个字的含义和尸体根本就扯不上边。

古代“尸”有两大含义:一、古代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

古代的丧葬礼仪中,要选择一个人代替死者接受活着的人的祭祀,男性选择男性,女性选择女性。

这个接受祭祀的人权威性很高,周王的儿子是不允许做这个位置的,但是权威又高,容易导致权力的分化,于是这种葬制很快就消失了。

二、空着职位而不做事情。

如尸位素餐中的“尸”。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同上)这里的“尸”则是入主、登基的意思,然后将王位空置出来,守丧。

“屍”的意思就是死者的身体了,也就是尸体。

在古代“尸”和“屍”有通假的现象,因此简化汉字的时候把这个字简略掉了,很少使用。

屍的意思也就嫁接到了“尸”字上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391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