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洲炼金术介绍

关于欧洲炼金术介绍,第1张

关于欧洲炼金术介绍

[拼音]:Ouzhou lianjinshu

[外文]:European alchemy

11~13世纪,西欧学者(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惊奇地发现,阿拉伯世界的书籍是一个蕴藏着大量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知识的宝库。原来阿拉伯人在7世纪建成伊斯兰教大帝国之后,便依照《古兰经》关于努力求知的指示(经文中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也要去寻求。”),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加以融合和发展,终于在短时间内使他们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中心之一。当时阿拉伯学者的著作包含着东西方各国的新知识,而许多希腊化时期的西方名著更被完整地译成阿拉伯文。因此,从迦太基翻译家C.阿弗里柯(约1020~1087)开始,西方世界出现了一批以毕生精力将阿拉伯文书籍译为拉丁文的翻译家。他们从阿拉伯书籍中译出了一些在西方业已散失的希腊古籍,同时也译出了阿拉伯学者阿尔-拉齐、阿维森纳等人关于炼金术和医药的著作。在这些译著中,以《论矾和盐》一书为最有名,作者大概是11或12世纪的一位炼金术士,内容既有阿尔-拉齐和查比尔·伊本·赫扬的说法,也有炼金术士的神秘主义观点,此外还包括作者本人的观察记录。总之,这些译著大大开阔了当时西方学者的眼界。

炼金术是在12世纪从阿拉伯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称炼金术为al-kimiya(al是阿拉伯语冠词,Kimiya 据考证是汉语“金液”二字的古音),在拉丁文中转写为alchimia,后来西方称化学为chimia,即由于此。1140年罗伯特(柴斯特的)将阿拉伯文《炼金术的内容》一书译为英文,这是炼金术著作最早的拉丁文译本。德意志人M.斯科特在1217年也曾从事这种翻译工作,所著《论炼金术》一书中有一些关于使金属嬗变的秘方,自此以后,炼金术在欧洲便逐步为封建帝王和教会所利用,他们在宫廷和教堂中升起炉火,工匠日夜守候炉旁为他们炼制人造的“黄金“。靠“哲人石“将贱金属点化成金银,就成为当时西欧炼金术士的主要目的。他们同中国炼丹术士一样,也曾寻求过令人长生不死的“金丹药(elixir)”。当时英王亨利六世雇用炼金术士3000多人,制出的类似黄金的铜就送往铸币厂铸成“金币”,运往法国;而法国国王的铸币厂也铸造了类似的“金币”,运到英国。

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没有超出阿拉伯人的水平。欧洲炼金术士也认为,水银是一切金属的本源,硫为一切可燃物所共有。但他们所谓的水银和硫,是一种性质要素,而不是实体。他们认为,金和银含有最纯粹的水银和硫,贱金属与金银之所以不同,仅在于所含水银、硫的比例和纯度有所不同;而借助于“哲人石”就可使贱金属的本质趋于完善并转化为黄金,所以炼金的关键在于制出“哲人石”。同中国炼丹术士一样,欧洲炼金术士对他们的方术也严格保密,所以秘方中充满符号(见图)

和隐喻,令人很难弄清他们活动的具体内容。

欧洲炼金家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些僧侣,教会控制着炼金术活动,教堂是炼金术的集中活动场所,上层僧侣掌握着炼金术的技术秘密。

A.马格努斯(1193~1280)

德意志人。他是腊梯斯本地方的主教,除研究炼金术外,还从事占星术和幻术,著有《论炼金术》一书,其中记载了明矾、铅丹、砒石、苛性碱、酒石等物质的变化;描述了蒸馏甑等设备。他的著作最后一版多达38卷,以讨论神学、物理学和自然史为主。但他晚年对炼金术的虚妄性有所醒悟,接受了阿维森纳“物质不能嬗变”的观点,在所著《论矿物》一书中对炼金术的骗人勾当有所揭发。

R.培根

他毕业于牛津大学,1236年到巴黎研究神学,受到经院哲学的深厚影响。他酷爱读书,崇尚科学实验。他认为,水银和硫是原始物质,水银是金属之父,硫黄为金属之母,炼金术应是制备某些灵药的科学,当这些灵药注入金属和不完善的物体中时,即可使之立即变为完善物。他把炼金术分为两类:

(1)思辨性的,即论述如何从要素生成各种物体,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拉丁著作家所不知的各种金属、矿物、盐等,也就是说探讨宇宙万物的起源、构成和变化;

(2)实践性的,即研究如何用人工方法制造比天然产物更为完善之物(当然包括黄金),以及如何用蒸馏、升华等方法提纯物质,制造有效药剂和各种颜料。他强调炼金术应为医学服务,提供有效药物。1267年他写成《大著作》一书,详述了他的全部见解。所以可以说,他是使欧洲炼金术向医药化学过渡的先驱者。

托名“格伯”的人

为一位西班牙职业炼金家。大约在1310年左右用拉丁文撰写了一些著作,在此时期影响极大,传抄极广。但他未署真实姓名,却假托为查比尔·伊本·赫扬的拉丁文名字“格伯”。通常认为,这位假“格伯“的著作有四种:《金属完善术研究》、《金属完善术概要》、《真谛索隐》和《炉火论》。这些著作对炼金术的要义叙述极详,阐述了当时公认的关于金属构成的理论:硫(此处也指硫化砷)和水银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烟气和蒸气;除黄金以外,其他金属都是不完善的或病态的,但可用哲人石使之变成黄金。这几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实用方面。书内清楚地表明,作者熟谙各种实验仪器和实验 *** 作。他详细地描述过炼金炉和其他装置,说明了各种制剂的提纯或制备方法,例如食盐提纯法、用塞浦路斯矾(即胆矾)和硝石一起蒸馏来制造硝酸(当时称作“溶解水”)的方法,以及烤缽试金法(见火试金法)等,文字清晰明白,毫无神秘主义的色彩,不仅是中世纪欧洲炼金术的精华所在,而且是为炼金术走向近代化学开辟道路的重要著作。(见彩图)

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由于缺乏科学基础,既不能制成万应灵药“哲人石”,又不能制成真正的人造金银,在无数次失败和人们对它失去信心后,逐渐消亡。到15和16世纪,由炼金术中获得的知识开始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得到实际应用,尤其是在医药和冶金方面最为显著,化学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此时期内,医药化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帕拉采尔苏斯和J.B.van海尔蒙特等人;冶金化学方面有G.阿格里科拉等人。这些成就为近代化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参考书目
  1. J.R.柏廷顿著,胡作玄译:《化学简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79。(J.R.Partington, A Short Historyof Chemistry,Macmillan, London, 195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009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