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陆冰盖介绍

关于大陆冰盖介绍,第1张

关于大陆冰盖介绍

[拼音]:dalu binggai

[外文]:ice sheets

自边缘向中心隆起、规模如南极或格陵兰的盾形冰体。又称大陆冰川。在气侯寒冷、有一定降雪量的两极和高纬地区,除少数山峰突出冰面外,几乎全部地面为厚达数百米至数千米连续的冰所覆盖。大陆冰盖中心部分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冰盖冰几乎不受下伏地形影响,自中心向四周外流;边缘部分自陆地向海洋伸展,一部分漂浮在海上的冰体称冰架(陆缘冰)、冰棚或冰障。冰架冰断裂、崩解后入海形成冰山。在北极和极区附近岛屿上,形态和特点与大陆冰盖相似的、但规模小得多的冰体称为冰帽或冰穹。(见彩图)

南极和格陵兰冰盖

这两大冰盖约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97%,总冰量的99%。南极冰盖总面积为13980000平方公里,占全球冰川总面积的86%,总储水量为21600000立方公里,占全球冰川总储水量的90%。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约为2000~2500米,已知最大厚度为4267米。若整个南极冰盖融化,将使世界海平面上升约61米,即使扣除南极大陆的均衡恢复,海平面也要上升约40米。横贯南极的山脉把南极冰盖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部分:西南极冰盖大部分地区,底部位于海平面以下,即使冰全部融化,陆地均衡回升后,地面仍在海平面以下,这部分冰盖称海洋冰盖。西南极的大部分冰通过罗斯和龙尼冰架入海(图1)。东南极冰盖拥有南极冰盖全部冰量的80%以上,是一个最大高程超过4000米的穹状冰体。除个别小范围地区外,下伏基岩均在海平面以上。格陵兰冰盖总面积为1802400平方公里,总储水量为2340000立方公里,如果全部融化,将使世界海平面上升 7米。格陵兰冰盖的平均厚度为1515米,靠近冰盖中心的最大厚度为3408米。格陵兰冰盖最高点海拔3157米,平均高度2135米。

成冰作用和冰晶组构

大陆冰盖的成冰作用是在没有融水参与(仅在固相和气相条件)下进行,称为冷型变质成冰作用,或干燥型变质成冰作用。成冰过程中,以沉陷和凝华再结晶作用为主。形成的冰叫原生重结晶冰,这种冰,气泡很多,颗粒较细(1~3毫米)。干雪相成冰的时间远比温性冰川长。温性的苏厄德冰川约在13米深处粒雪变成冰的时间仅3~5年。格陵兰的赛特冰川,在66米深处,成冰时间达100年以上。南极东方站在100米深处,成冰时间竟高达4000年。

冰晶组构指气泡的形态和分布,晶体大小、形态和方位(图2、图3)。冰晶组构发育主要受应力类型、总应变和温度控制的假设,已在许多钻孔冰岩心的组构研究中,得到满意解释。一般认为多极大型组构在远低于融点的冰内不能形成,但是,在南极伯德站2164米深钻孔内,约在650~974米深处冰温为-28℃,冰组构有2或3个极大型组合。在大陆冰盖各处,在5米深处与粒雪变成冰的深处之间,晶体以不变的速率生长,此后,晶体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很多钻孔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冰与最新冰期冰的边界处,晶体尺寸存在明显的缩小现象。在未受应变的冷性冰川冰中气泡一般呈球状,气泡的形态随冰变形而变化。但是,在巴恩斯冰帽边缘,最新冰期的冰川冰的特征是含有小的球状气泡,即使在邻近冰床处,经强烈剪切的这种冰川冰内的气泡亦呈球形。

物质平衡

高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很低,南极东方站附近年平均气温为-56℃,最低气温记录达-88.3℃。年降水量少,南极约一半地区的净积累量少于10厘米/年。因此,大陆冰盖的积累量小,消融弱,物质平衡水平低。这些冰体比较稳定。据估算,南极冰盖的年物质平衡变化范围为相当于水深+80~-30毫米,但大多数估算为正值。南极冰盖物质消耗主要是冰架边缘的不断崩解和强风把大量积雪吹离冰盖。因为温度低,消融局限于有利部位,在物质支出中居次要地位。格陵兰冰盖物质收支估算亦为正值。平均总积累量为446立方公里/年,总消融量为315立方公里/年水当量。根据127个站点资料,通过纬度、经度和高度分析,表明格陵兰北部年积累量为15~50克/平方厘米,自东北向西南渐增。格陵兰南部最高值(超过90克/平方厘米水当量)出现在东南部沿岸,向西减小。

冰盖温度

根据观测资料比较,格陵兰和南极冰盖许多地点的年平均气温和10米深处的粒雪温度差仅仅在2℃以内,一般趋势是粒雪温度略低于气温。这种情况也只有在最高气温低于0℃的地区才会出现。 根据极地冰盖和冰川中温度测量,南极伯德站、和平站、劳冰穹和加拿大北极区的怀特冰川底部冰温均处于融点(见冰川温度)。冰架底部温度等于海水冰点,冰架底部热通量取决于海水温度、盐度和冰架下海水的环流。因为冰架由冰盖补给,因此,冰盖内温度分布也影响冰架的温度分布状况。

冰盖运动

冰盖与冰川的力学性质没有本质的差异,因此,除了明显的差异(如谷壁对冰川运动的影响)外,冰川运动一般理论仍然适用于冰盖。

冰盖深钻孔冰岩心的信息

降水中氢、氧的重、轻原子的浓度比率取决于温度。因此,冰岩心中同位素比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用来解说过去的温度变化,这样的气侯记录对于检验气侯变化理论和冰期成因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冰岩心分析已提供了最近十多万年来最详细的气候信息。图4是根据格陵兰冰盖世纪营地1387米到达基岩的深钻孔和德文岛冰帽 400多米钻孔冰岩心分析获得的最近的12万年来的气候记录。冰岩心中还包含少量从大气散落的各种物质,如海盐、花粉、风吹尘埃、火山灰、外层空间物质(陨石等)和自然污染及核试验的痕量元素。工业时代前的痕量元素的浓度可以测量,把它与现在值比较,便可得到世界范围污染物质扩散的信息。有些散落物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微粒浓度、痕量元素 (Na、Mg、Ca、K、AI)和极地雪中氧、氢同位素比率等。根据这些变化的资料可测定冰的年代和过去的降水率。火山喷发后散落物与气温变化还可以通过冰岩心分析加以测定;冰内气泡提供了过去成冰时大气的样品。

参考书目
  1. R.L.Hooke,P.J.Hudleston, Ice Fabrics in a Vertical Flow Plane,Barnes Ice Cap, Canada,Journalof Glaciology,Vol.25,No.92,pp.195~214,1980.
  2. W.Dansgaard,et al.,Climatic Record Revealed by the Camp Century Ice Core,The Late Cenozoic Glacial Ages,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Connecticut,U.S.A.,197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02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