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锡阐(1628~1682)介绍

关于王锡阐(1628~1682)介绍,第1张

关于王锡阐(1628~1682)介绍

[拼音]:Wang Xichan

中国明清之际的民间天文学家。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生于明崇祯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628年7月23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682年10月18日)。十七岁时,明朝覆亡,他放弃科举,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爱好天文,常竟夜仰观天象。每遇日、月食,必以实测来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去世前一年,虽已疾病缠绵,仍坚持观测。王锡阐生活在耶稣会士东来、欧洲天文学开始传入中国的时期。对于应否接受欧洲天文学,当时中国学者有三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顽固拒绝,一种是盲目吸收,独他能持批判吸收的态度,从当时集欧洲天文学大成的《崇祯历书》入手,对其前后矛盾、互相抵触之处予以揭露,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批评,进而在吸收欧洲天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天文学,写成《晓庵新法》(1663年)和《五星行度解》(1673年)二书。《晓庵新法》共六卷,运用刚传到中国的球面三角学,首创计算日月食的初亏和复圆方位的算法,以及金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算法,后来都被清政府编入《历象考成》,成为编算历法的重要手段。《五星行度解》是在第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行星运动理论。他认为五大行星皆绕太阳运行,土星、木星、火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左旋(由东向西),金星、水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右旋(由西向东),各有各的平均行度;太阳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这轨道在恒星天上的投影即为黄道。他据此推导出一组公式,能预告行星的位置。他还考虑到日、月、行星运动的力学原因,但错误地认为这些是因假想的“宗动天”(恒星所在的天球外的一层天球)的吸引所致。

参考书目
  1. 席泽宗:试论王锡阐的天文工作,《科学史集刊》,第6期,53~65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067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