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介绍

关于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介绍,第1张

关于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介绍

[拼音]:Kongzi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周游列国,从事政治活动,大力宣传“仁”的学说。他创办私学,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用作教材,培养青年一代。

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正在兴起的过渡时代。从他开始,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发展,在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形成了数百年“百家争鸣”的局面。他的政治观点,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革新的一面。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唯物论的倾向和辩证法的闪光。他的心理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上产生的。

孔子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

(1)性习论,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认为人性是在先天“相近”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由于后天习染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本性。

(2)学知论,虽然说过“学而知之”的话,但这只是“虚悬的一格”,实质上主张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

(3)发展观,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并把心的发展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还对各阶段的特点作了简明的概括。

(4)差异观,肯定人的心理并非千篇一律,而明显地存在着类型上和品质上的个别差异。

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在教育心理学思想方面。关于差异心理,他把人的智力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3种类型(《雍也》),认为有的人能“闻一知十”,有的人则只能“闻一知二”。他又把人的性格分为“狂者”、“中行”和“狷者”3种类型,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子路》)。他还较详细地描述了性格特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如说:“柴也愚(愚笨),参也鲁(迟钝),师也辟(偏激),由也喭(鲁莽)”(《先进》)。关于学习心理,他较全面地考察了学与闻见、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的关系,提出了“多见”、“多闻”、“多问”、“多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等一系列重要见解。关于德育心理,他第一个注意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 4个因素及其关系,并对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以身作则、表扬批评和主观努力等教育原则和方法,从心理学思想方面作了某些考察。关于教师心理,他分析了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系列心理品质,特别是“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更值得珍视。此外,他所运用的观察、谈话和调查等方法,对了解和鉴定学生的心理有很大意义。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反映在《论语》一书中。《论语》系门人弟子根据他平时对学生和对别人的讲话记录整理而成,是研究孔子心理学思想最主要最可靠的材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07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