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兽医针刺麻醉介绍

关于兽医针刺麻醉介绍,第1张

关于兽医针刺麻醉介绍

[拼音]:shouyi zhenci mazui

[外文]:veterinary acupuncture anesthesia

在动物体某些特定部位(包括穴位)通过扎针而使其全身或局部疼痛感觉明显减弱或受抑制的方法。简称针麻。应用针麻,可使动物在清醒状态下对其实施外科手术。

针麻的穴位刺激最初用传统的手捻针进行,随后发展了穴位药液注射及穴位脉冲电流刺激法。近年来又有激光穴位刺激法的研究。兽医针麻是在中国医学界人体针麻成功的启发下,于60年代开始进行临床试验的。1969年,对马、骡的耳针麻醉获得成功;1970年报道了采用“三阳络”穴组(见图)进行电针麻醉,为401例实验动物和病畜作多种外科手术。随后又将针麻运用于牛、羊、猪及其他动物(见彩图)。日本、奥地利、印度等国也于近年开展了动物针刺麻醉的研究。

电针麻醉是目前兽医临床上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之一。在电针麻醉前,必须根据病畜种类、状态、手术部位及选穴原则,适当组配穴位。一般一组两穴。较常用的有6个穴组(见表)。

*** 作时先将动物保定,然后在穴位上刺针,通电,经10~20分钟,在术部疼痛感觉减轻或消失时,即可施行手术。针麻效果的优劣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正确地选穴和进针,适当的电刺激参数,都是重要关键。

目前关于针麻作用原理的研究,主要有经典的经络理论和现代神经-体液理论两种学说。经络理论认为针刺所以具有镇痛作用,主要在于“调气”和“治神”。“调气”指针刺具有调整经气的作用,可使气血通畅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治神”指针刺可能转移或抑制同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精神活动不协调方面得到改变和气血通调而达到“住痛移疼”的效果。神经-体液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同时具有疼痛感觉及抑制痛觉的两类结构和功能,体液系统中也存在着致痛和抗痛的两类相对立的物质;针刺信号进入中枢后,可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兴奋内源性的镇痛系统或疼痛调节系统,如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些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等,有助于针刺镇痛。此外还有一种“闸门控制(gate control)”理论,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两个主要的中心或“闸门”控制疼痛的接受,一位于脑,一位于脊髓。一般情况下,疼痛冲动不断地传到“闸门”。扎针时这种冲动被抑制,闸门失去了传递冲动的能力,就使手术期间产生的疼痛冲动不能传到疼痛接受中枢,疼痛感觉因而减轻或消失。

与药物麻醉相比较,针麻的优点在于无明显副作用,术中家畜神志清醒,手术创口反应轻,术后家畜能立即站立,自行采食,恢复较快。但在有些手术过程中也发现镇痛不全,牵拉反应和肌肉松弛不够令人满意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14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