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海塘史?

什么是中国海塘史?,第1张

什么是中国海塘史?

[拼音]:Zhongguo haitangshi

[外文]:history of seawall in China

海塘(或海堤)是抵御海?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707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鼻窒;ぱ睾3窍绨踩蜕牡谭拦こ獭V饕植荚诮铡⒄憬妊睾8魇。渲姓阄骱L凉婺W畲螅飞贤度肴肆ξ锪ψ疃啵?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064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钱塘江口的海塘在秦汉时已出现。唐代浙江开始大规模修筑捍海塘,同时江苏、福建等地也兴建了海堤(福建、苏北叫海堤,浙东也有一段)工程。宋代海塘有较大发展,已出现土塘、柴塘、木柜装石(石囤)塘、石塘等。明代经多次改进形成五纵五横鱼鳞石塘等重型塘,清代定型为鱼鳞大石塘(图1)。清前期沿海地区已形成完整的海塘系统,许多石塘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据文献统计,自唐开元元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713~1780)的一千余年间,用工万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大型工程约35次,其他中小型工程更频繁,乾隆至民国年间的记载更多。

分区和状况

中国海塘工程重要地段有浙西海塘、浙东海塘、江苏海塘等(图2)。







浙西海塘

浙江海塘以钱塘江口为界,北岸称浙西海塘,自杭州狮子口起,至平湖金丝娘桥止,塘工实长137km。又可分为杭海段(杭州-海宁)和盐平段(海盐-平湖)。大规模修筑记载始于唐代。唐开元元年重修北岸海塘124里。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镠在杭州用竹笼装石,打木桩固定塘基的“竹笼木桩法”筑塘,塘外的大木桩起防浪消能护脚作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杭州戚纶,转运使陈尧佐改用梢料护岸,薪土筑塘,这是修筑“柴塘”的开始。比“竹笼木桩法”筑塘省工省料还可就地取材,特别适用于软基险工段抢修。景祐四年(1037)工部郎中张夏在杭州创筑块石塘,以后又发展成底宽顶窄的塘型,塘脚用竹笼装石防护,塘后筑土堤防渗和加固。南宋时盐官(今海宁)潮灾加剧,嘉定十五年(1222)冲毁土地后,筑土塘50里防护。元泰定四年(1327)海宁海岸冲坍19里,都水少监张仲仁用石囷44万个修补。明代以永乐九年(1411)、成化十年(1474)、弘治五年(1492)、嘉靖七年(1528)和万历三年(1575)的海宁灾情最重。海盐平湖段海塘因潮势顶冲,灾害加剧,成为明代治理重点。成化十三年杨瑄筑斜坡塘2300丈,弘治元年谭秀改石塘砌法为内横外纵式。稍后王玺再改为用方块石料纵横交错砌成内直外坡式,称为样塘。嘉靖二十一年经黄光升改进,创建五纵五横鱼鳞大石塘,在塘身后面开“备塘河”排水和防海水渗入农田。海盐段因地基较好,重型石塘比较成功,明代共修21次,其中大工5次,这一带已基本改为石塘,清代也较平稳。清代由于钱塘江出口由中小门改走北大门,北岸海宁灾情加重,开始大规模修筑石塘。康熙五十九年(1720)浙江巡抚朱轼在老盐仓筑鱼鳞大石塘500丈,雍正、乾隆时增修了六七千丈,一直使用到1949年以后。乾隆末年潮势南趋,灾情减缓。到道光十年(1830)后,潮势又北来,大工又增多。据道光十九年统计,海宁东西有石塘17020丈,柴塘12810丈;海盐平湖土石塘共17680丈。咸丰、同治中失修,毁坏六七千丈,光绪二年(1876)修补4200余丈,工程质量不高。宣统元年(1909)试将柴塘改为混凝土塘,但因地基塌陷而失败。民国时多次修补损缺,开始用柴埽、混凝土等材料堵护决口,并试验改建斜边塘千余米。

浙东海塘

钱塘江南岸海塘通称浙东海塘,自萧山至上虞县境为江塘,其中萧绍段(萧山至绍兴)长103km,百沥段(上虞县百官至上虞夏盖山、沥山)长39km,夏盖山至镇海段为海塘,长115km。自萧山至镇海总长257km。因钱塘江口南岸有山,潮灾较轻,历代修治工程规模较北岸小。唐开元十年有增修会稽(今绍兴)防海塘百余里的记载。宋代修塘记载不多,但已有石塘出现。明代屡次增修,萧山县有海塘500余丈,绍兴海塘6100余丈,其中三分之一为石塘。余姚海堤始建于北宋,在庆历年间有海堤2800丈。南宋时增修4200丈,其中石塘570丈,元代又修石堤3100余丈。上虞有海堤2000余丈,明洪武年间又筑4000丈。清代南岸潮灾加重。康熙五十九年冲坍上虞夏盖山以西土塘,后改修为石塘1700余丈。雍正二年(1724)大风潮水冲毁会稽、上虞、余姚三县石塘7000丈。乾隆二十一年绍兴一带发生险工,增筑鱼鳞大石塘400丈。嘉庆年间萧山、山阴(今绍兴一部)两县改土塘为柴塘,这些都是较大工程。浙东海塘之南,鄞县及浙南之平阳、瑞安等十余县自宋元也有修塘记载,但灾情不严重。另福建长乐海塘也有修补记载。

江苏海塘

江苏海塘以长江口为界,江北是苏北海堤,受海岸线变迁影响较大;江南是苏松海塘,包括现在的上海市与江苏太仓、常熟两县海塘,亦有江塘、海塘的分别。苏北海堤自北齐杜弼在海州(今连云港市)筑海堰御潮蓄淡起至唐开元十四年(约557~726)筑永安堤“以捍海潮”。到大历年间(766~779)修盐城至通州(今南通市)沿海堤防,苏北海堤已有相当规模。北宋时范仲淹将苏北海堤系统修整,后人称范公堤。元、明增修,到明万历末年南起吕四场北至庙湾,号称800里,后因海岸线外伸,这些海堤今已距海渐远至一二百里。苏松海塘唐代已有记载,宋以后修治渐多,在华亭等县有很多泾塘排水入海,泾塘内筑堰抵御海潮。到南宋于泾旁和海岸筑塘保护,绍熙时(1190~1194)自海盐县界东北至松江有海塘150里。明初曾修筑长江口海塘1800余丈,永乐初年将旧塘加高培厚,成化八年(1472)修嘉定至海盐县海塘共5万余丈,其中有几十里筑成双重护塘。嘉靖、万历时又修百余里。崇祯时创建华亭漴阙石塘 500余丈。清代对江南海塘也很重视,康熙四十七年因漴阙石塘被海潮侵坏,在里面另筑土塘。雍正年间在华亭、宝山等县始建条石海塘,又增修土塘数百里,制定管理制度,加强防护。明清两代对江苏海塘修筑近30次。民国以来,1915年吴淞塘堤开始用混凝土修筑。1931年大风潮后普遍修塘。1946年又大修,共修缮13000m以上。

海塘管理

江浙海塘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道总长1300余里的防海长城,保障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代都重视管理维护,特别是浙江海塘。北宋时设立捍江五指挥,专管钱塘江海塘。每一指挥管辖捍江兵士400人,随时采石维修。明代由浙江水利佥事统筹全省水利和海塘工程,有岁修制度,县设海塘夫。嘉靖二十一年黄光升首创按《千字文》分段编号,每字号长20丈,并在海塘立石标记,并设塘长专管。清康熙五十九年于绍兴、杭州、嘉兴三府设“海防同知”,专管岁修及海塘维护。雍正九年特设“海防兵备道”,经理塘务,增加士兵以利抢修。道光以后海塘由杭嘉湖道统管,下设东防、西防和乍防(乍浦防守段)三个海防同知,防下共设七汛,分派千总、把总率马步兵防守。

参考书目
    方观承:《两浙海塘通志》,1751。琅玕:《海塘新志》,1790。乌尔恭额:《续海塘新志》,浙江刻本,1850。李庆云、蒋师辙合编:《江苏海塘新志》,江苏刻本,189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317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