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记是什么?

历代名画记是什么?,第1张

历代名画记是什么?

[拼音]:Lidai Minghuaji

中国唐代一部关于绘画的重要著作。成书于大中元年(847)。全书共分10卷,对晚唐以前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历史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总结。作者张彦远(815~875),字爱宾,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官至大理寺卿,他世代收藏书画众多,精于鉴赏。除《历代名画记》外,他还著有《法书要录》等。

《历代名画记》依据儒家《周易》等书的观点,考察了绘画的起源和发展。书中强调绘画具有史传和词赋所不能代替的鉴戒作用,认为绘画“与六籍同功”。它说:“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这是儒家美学在绘画上的运用,比前代画论已提出的类似见解更为具体。但是,处在晚唐时期的张彦远,一方面坚持儒家对于艺术的传统观念,一方面又明显地接受当时以杜牧(803~852)、司空图(837~908)为代表的重“意”轻“道”的美学新思潮的影响。这是《历代名画记》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特色。全书在许多地方强调“立意”是绘画创作的根本,认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又提出“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的论点,肯定“妙才一二,象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作品,不取“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的作风。和这种重视表现“意”的思想相联系,该书明确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画”的主张,认为“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所谓“形似之外求其画”,已把“意”的表现放在重要位置,不完全同于东晋顾恺之所说的“以形写神”或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由于重视 “意” 的表现,《历代名画记》又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直接把绘画和书法联系起来。此外,该书对历史上一些已经开始表现出重“意”而不重“形”的倾向的画家,如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作了和谢赫的评论不同的高度评价,推崇“衣冠贵胄,逸士高人”的思想和作品。所有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晚唐美学从儒家美学向禅宗美学转变的趋势,对后来文人画理论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代名画记》的版本, 有明王世贞刻 《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点校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39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