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舞蹈是什么?

丧事舞蹈是什么?,第1张

丧事舞蹈是什么?

[拼音]:sangshi wudao

[外文]:funeral dance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丧葬活动中的各种特定形式的舞蹈。流传这种舞蹈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有景颇族、土家族、哈尼族、基诺族、佤族、瑶族、羌族、傈僳族、仡佬族、阿昌族、仫佬族、怒族、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丧事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古老丧葬习俗的反映。随着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丧事舞蹈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民族地区,这种舞多为职业或半职业的“师公”、“道公”(巫师)等表演;而偏远山区中的民族,由于交通和居住条件的限制,这种舞蹈往往是群众性的通宵达旦的全村寨活动。丧事舞蹈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丧仪中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在历史、宗教和习俗方面的差异,又都各有其独特的规定形式。一般情况是根据死者的年龄、身份、性别和死因确定规模的大小和内容的同异。如对于年高德劭的领袖或年长和辈份较高的长者,丧礼十分隆重,并有大型的丧事舞蹈。这种舞蹈的内容及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颂扬亡者的生平业绩,抒发族人或亲友对他的悼念之情;

(2)劝慰亲属,减轻他们的哀痛;

(3)囿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教迷信思想,为死者驱魔祈福,超度亡魂。各民族的丧事舞蹈,一般都有专用的音乐或唱词,伴奏乐器有鼓、钹、锣等打击乐器。

景颇族丧事舞蹈

成年人死去时,亲友们立即赶往死者家中慰问、哀悼,并在室内跳丧事舞蹈。这种活动往往连续数日,以示对死者及其家属的尊重和关怀。景颇族的丧事舞蹈有几种,如《戈奔》、《荣东戈》和《金在在》。《戈奔》也称《戈崩》,以男女对唱形式,边歌边舞。唱词多为颂扬死者的优秀品德。舞者有的手拿木棍,以大、中、小3个铓锣伴奏。有的在颈上挂着铓锣,边敲边舞。舞蹈动作多表现男耕女织,回忆死者生前的勤劳。其节奏缓慢、情绪庄严肃穆。《荣东戈》也称《恩刀昌》,是在室外旷地上所表演的一种仪式性舞蹈。领舞的人手执梭标式的长q,尾随的众人拿木棍或树枝,为死者“驱鬼开路”。此舞的队形变化和行进路线都有严格规定,须邀有经验的人来担任领舞,并以铓锣伴奏。《金在在》是以木鼓伴奏的舞蹈,表演时2~3人身披树叶编织的衣裙,脸上涂锅烟,手执木棍,扮成鬼形领舞。众人则挥刀或执棍棒伴舞。领舞人除做些象征鬼怪的动作外,还要跌爬翻滚,有一定技巧性。舞蹈时,死者亲属常向舞者送钱,以示消灾祈福。

土家族丧事舞蹈

居住在湖南、江西两省山区中的土家族,在老人去世时,一般停柩2~7天,在此期间举行《跳丧》(也叫《打丧鼓》)。此舞只由男性表演,视场地大小,可2人或多人轮番起舞,一人击鼓伴奏。舞蹈动作多从模拟禽兽或人的劳动而来。通过强烈的胯部左右摆动和腿部的起伏颤动,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丧事舞蹈

哈尼族凡有子女又系正常死亡的老人去世时,举办《莫搓搓》丧礼。“莫”意为老人,“搓搓”意为跳舞。在停柩期间,晚辈亲属围尸唱挽歌,各地亲朋,杀鸡宰羊,前来吊唁,众人绕丧家的房屋,跳《莫搓搓》舞。舞蹈时拍手蹲跳,或执扇而舞,伴奏乐器有笙、弦、鼓等。

基诺族丧事舞蹈

当老人去世时,跳《司秋》或《软篾舞》,未婚青少年死亡时,跳《司门》舞。《司秋》是在死者房前旷场举行,男女各自拉手成一圆圈,面对圆心双手甩动,向右横移脚步,边歌边舞。《软篾舞》是在屋中火塘边所跳,一人以竹篾敲地,一人在篾上往返而跳。《司门》也是在屋外所跳,男女人数不限,可互牵手,动作类似《司秋》而乐曲不同。

佤族丧事舞蹈

老人死后,在停柩期间,由妇女在家中跳《舂臼舞》。由2人或4人围臼而立,各执舂杆,互相击打舂杆或臼槽而舞。

瑶族丧事舞蹈

在举办丧事时请“师公”表演《金瓜钺斧舞》和《三元舞》等。由巫师舞动金瓜和钺斧,含有驱鬼之意。“三元”是瑶族信奉的诸神中的三元武将,巫师们在表演《三元舞》时,有为死者整理衣裤、梳妆等内容的动作,含有慰藉亡灵使其平安升天的意义。

羌族丧事舞蹈

羌族有许多古老的丧事舞蹈,一般老人死后要跳《叶龙》、《莫尔达沙》、《丧舞》和《忧事锅庄》。《叶龙》由巫师模拟各种精怪,表演颠脚碎步行走、双手伸直抖动等恐惧动作,众人则手执各种武器围绕死者或火塘而舞。《莫尔达沙》也叫《皮鼓舞》,常在葬礼的第2天举行。舞时巫师左手执一单面大鼓,右手执弯形鼓槌和铁响板,节奏由慢而快,常有前后左右的深蹲大跳动作,多从模拟猫的动态而来。《丧舞》也叫《盔甲舞》,由两个领舞者各率一横队,戴盔披甲,领舞者盔上插羽毛,肩挂肩铃,众人手执弩、戈,唱着出征或凯旋的古老歌曲,表现战斗的情景。《忧事锅庄》是在丧宴后众亲友在室外旷场上所表演的一种集体舞。此舞流传较广,动作也较丰富,突出特点是以足踏地,双膝微颤。歌唱的内容主要是颂扬死者生前的品德和亲友们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傈僳族丧事舞蹈

老人去世后,家族成员和亲友携带酒肉至死者住处吊唁,晚上要举行《哭歌》。凡参加舞蹈者各持一根木棍,围成两个圈,舞者用力跺踏地板,边唱边跳。出殡时,要有3~5人舞刀开路,意为驱鬼。

仡佬族丧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时要跳《打戛》或《踩堂舞》。《打戛》由4名男子表演,手中各执刀、金钱棍、铁环等,舞蹈动作以手部和肩部的扭动为主边歌边舞。《踩堂舞》原是在入葬时人们在坟地所跳的一种舞蹈。传说是为踩实坟土和踩死毁坏棺木的蚂蚁而跳。后改在堂屋中进行,以芦笙和哀歌伴舞。

阿昌族丧事舞蹈

在举办丧事时,由“魔桃”(巫师)带领亲友跳《蒙直腔舞》。“魔桃”身背长刀,手执锦鸡毛和扇子,边唱边舞。动作多下蹲、踢腿、踹脚等,十分刚健。

仫佬族丧事舞蹈

在老人死去时,举行《做斋》的仪式,请“道公”诵经歌舞。舞时以手击鼓或敲锣,有的戴面具,扮成各种“文神”和“武神”,以示为死者超度亡魂。

怒族丧事舞蹈

凡男子死后,要吹响竹号向亲友报丧,并由巫师带领亲友中的男子唱《哀调》,众人互相牵手,边歌边舞。送葬时由3位老人挥舞长刀在灵前开路。

彝族丧事舞蹈

居住在云南东北部的彝族,在老人死后送葬时,在亲友中选出5~7人,手执马铃唱《孝歌》,边唱边舞。居住在云南楚雄自治州的彝族,在举办丧事时,要表演《热波比》(也叫《花鼓舞》)。舞蹈前,先唱送葬歌,然后由1人手执龙头指挥,4人腰旁挂鼓,随着锣、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击鼓而舞。

水族丧事舞蹈

在老人去世后的停柩期间,丧家设“歌堂”,请亲友唱酒歌,跳《铜鼓舞》和《芦笙舞》。舞蹈动作以腰部的扭动带动臀和腿而动,动作变化幅度较大,具有灵活、刚健的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450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