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1898~1968)是什么?

田汉(1898~1968)是什么?,第1张

田汉(1898~1968)是什么?

[拼音]:Tian Han




现代剧作家、现代戏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本名田寿昌。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的农民家庭。父亲在湖南岳州、邵阳等县作厨师。母亲主持家务,为人“意坚识著,百苦不回”,对田汉的一生道路有很大影响。田汉 6岁开蒙,习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古籍,打下了较深厚的文化功底。 9岁时父亲病逝,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计。得舅父接济,发愤攻读,成绩优异。辛亥革命前夕与三学友改名报考中学预料,四人之名联为“英、雄、怀、汉”,是为使用田汉一名之始。1912年经推荐考入长沙师范学校,校长为著名教育家徐特立。1916年,舅父被派赴日本任留学生经理员,田汉随同东渡求学,先学海军,后改教育,终因自幼酷爱文学戏剧,而投身于文学艺术事业。

戏剧艺术准备和早期创作活动

田汉与戏剧的关系渊源一直可追溯至幼年时期。在山村,他最早看到的是皮影戏,他曾自述:“这是我接触戏剧的起点。”以后,又从秋收后娱神的“木脑壳戏”(木偶戏)及农民表演的花鼓戏中学会了演唱。民间戏剧中朴素的现实主义和使田汉幼小心灵深受激动的浪漫主义的故事和表演都给他以无限喜悦。常随祖、父辈观看“大戏”(湘戏),更使他产生了“非常的惊异与羡慕”之情。凡此种种,种下了田汉对戏剧艺术的深深爱好。后辗转数处就学,所在多名刹,时有祭神演出,因之接近戏剧机会更多。11岁进省城入高等小学,城内既有汉班公演,又有京班献艺,田汉对京戏开始入迷,“大约这个班里的戏比起那死守规矩的汉班戏要来得浪漫得多,或是写实得多。”13岁时他参加为声援辛亥革命而组建之学生军3个月,而军人看戏照例不要钱,更夜夜观剧不止。于长沙师范求学时,欧阳予倩率文社演出《热血》等新剧(文明戏),亦使少年田汉“十分欣动和爱慕”。在丰富多采的戏剧艺术吸引下,田汉萌发了强烈的倾慕与追求。14岁首次动笔练习作剧,写有《新教子》、《新桃花扇》,刊于《长沙日报》、《上海时报》,此为田汉从事戏剧事业的准备和尝试阶段。




日本留学期间,田汉通过日本剧坛,“认识了欧洲现实主义的近代剧”。他废寝忘餐地研读文艺书刊,参加著名戏剧家菊池宽等举办的文艺报告会,经常到剧场观看艺术座演出的《复活》等现代戏剧。同时,俄国的十月革命、日本早期的进步文艺运动及国内澎湃兴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都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与影响。他热心于当个剧作家,企望通过戏剧表达对邪恶势力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思虑,在和郭沫若的通信中,他曾以“中国未来的易卜生”自许。他与敦沫若、宗白华的通信,后来编为《三叶集》于1920年出版。

这一时期田汉的文艺思想比较芜杂,在“饥渴”之中,对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流派良莠不辨,兼收并蓄。他一面热诚地介绍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的作品,研究歌德、席勒、海涅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对于19世纪俄国进步的启蒙主义思想,赫尔岑、托尔斯泰等大师巨匠表现了热衷与喜爱,还译介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著;另一面又醉心于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象征主义作家和诗人梅特林克、波德莱尔、象征派诗人魏尔兰,并曾接受新浪漫主义的影响。这时的田汉形成了世界观与艺术观的二元论思想,一方面认为文艺家“应把人生的黑暗面暴露出来”,一方面又主张“把人生美化,使人忘掉现实生活的苦痛,而入于一种陶醉怡悦浑然一致之境”。

田汉的出世作品为《咖啡店之一夜》,写于1920年,描写了盐商少爷李乾卿遗弃咖啡店侍女白秋英的故事。剧本情节比较简单,以纯真少女之痴心与富家子弟的薄情为鲜明对比,揭露剥削阶级的丑恶行径,抨击黑暗社会的罪恶本质,作品中强调“穷人的手和阔人的手始终是握不牢的”,表现了“五四”的战斗精神。此剧已初步显露出田汉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突出主观意向的投射而不着重于客观现实的解剖;通过剧中人物直抒作者胸臆;舞台语言具有抒情诗意;浓郁的气氛、情境渲染;弥漫着感伤、孤寂的情调。作品的戏剧冲突不够强烈,人物语言个性化较弱而影响了性格的鲜明。

1922年田汉由日本归国,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并在大学兼课。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欲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空气”。其早期优秀作品《获虎之夜》发表于此刊。剧本描写了湖南山村猎户魏福生包办女儿莲姑婚事造成的一场悲剧。其艺术构思较之《咖啡店之一夜》有明显提高,充满了田汉独有的浪漫主义意境。剧中着意塑造了魏莲姑温柔而不懦弱,委婉而不屈从,朴实而有胆识的美好形象。作品结构严谨匀称,对话生动流畅,场景诗意葱茏,地方风味浓郁,传奇色彩强烈,感情挚切深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缺点是某些语言忽略人物身份,不符合戏剧的规定情境。洪深评点此剧说:“在题材的选择,在材料的处理,在个性的描写,在对话,在预期的舞台空气与效果,没有一样不是令人满意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获虎之夜》被誉为中国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品,奠定了田汉在中国剧坛的杰出地位。

同时期,田汉还写有《午饭之前》、《乡愁》、《落花时节》等多部剧作。

20年代后期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927年,田汉被学生推选为上海艺术大学校长,开始了为中国戏剧运动开拓新道路的奋斗。为举办“艺术鱼龙会”演出活动,他创作了《名优之死》、《江村小景》、《苏州夜话》、《生之意志》等数部剧作。这些作品强烈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充满激情地呼喊着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其中,《名优之死》为田汉前期主要代表作。作品写了忠于艺术的名伶刘振声,为女弟子凤仙被流氓绅士杨大爷引诱日趋堕落而与杨奋力斗争,终被杨以阴谋手段气死于舞台上,控诉了旧社会制度的腐朽与反动。由于田汉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剧作扬弃了唯美主义影响,注入强烈的现实主义成分,突出了“一个忠于艺术的演员怎样不能不与当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深刻主题。刘振声倒于舞台之时的一腔愤懑,表达了广大群众被压抑的激越感情。这部“以新奇的形式,绚烂的色彩,沉郁磊落的情调进行的戏剧”,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名优之死》以其艺术结构完整,戏剧冲突强烈,人物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受到普遍的推崇赞许,而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1928年,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中国话剧事业培养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美术诸方面的众多人材。翌年,率南国社组织了二期公演,使宁、沪、穗沿线充满新的戏剧空气。于此前后,田汉创作了《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孙中山之死》、《火之跳舞》、《第五号病室》、《一致》等剧作。其中,《湖上的悲剧》是田汉“写出灵肉分裂生活之苦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诅咒封建婚姻制度,但剧情较离奇,有恋爱至上与艺术至上的色彩。《南归》为田汉抒情诗剧之代表,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寻不到出路的感伤,及知识分子的缠绵惆怅。此类戏剧因其感伤主义、唯美主义因素,受到进步观众的批评。《火之跳舞》、《一致》等剧,则代表着田汉戏剧风格的变化,这些剧作由性格悲剧发展至社会悲剧,开始接触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呼喊出:“被压迫的人们,集合起来,一致打倒我们的敌人,一致建设新的理想,新的光明,光明是从地底下来的!”具有昂扬的战斗热情与强大的鼓动作用。




此时期的作品,展示了田汉在人生与艺术道路上的苦闷、彷徨、挣扎与追求。感伤与反抗的成分此起彼落,互相交替。但他的感伤,植根于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其思想与艺术的成就不甚平衡,但总的倾向处于不断前进的转换过程之中。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经历了这些曲折进程之后,由于时代的推动,在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下,田汉逐渐转变到为人生、为革命的无产阶级戏剧方向。

战斗在民族解放和民主戏剧运动的前沿

1930年3月,田汉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被选为执行委员。4月,写就十余万言的《我们的自己批判》,严肃总结十年南国运动,明确表示了左倾的意向,此为田汉经过长期探索追求而产生的思想、创作飞跃的鲜明标志。此后的剧作,脱尽感伤、消沉情调,以磅礴的激情,直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配合人民斗争,鞭挞黑暗政治,成为时代的号角,而纳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轨道之中。此时重要作品有《梅雨》、《乱钟》、《扫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等,而以《回春之曲》为本时期代表作。




《回春之曲》叙述了侨居南洋的青年高维汉归国参加抗击日帝侵略的战争,负重伤后神志不清,终于在恋人梅娘悉心照料下恢复健康重上战场的故事。剧作情节亦较单纯,注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浓郁的抒情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高维汉对祖国的忠诚,梅娘对爱情的忠贞,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剧中抗日救国的主线与高、梅的爱情生活紧密结合,使主题思想得到丰富与加强。几首情致深厚的歌曲穿插其中,更增加了作品独特的抒情意境,突出体现着田汉剧作的风格特色。

田汉于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作曲),传遍祖国大地,强有力地鼓舞着人民团结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确定为代国歌。并在1982年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及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遭敌破坏,田汉被捕。半年后经营救出狱,复被软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获释,赴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六处处长,主持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抗敌宣传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戏曲宣传队,分赴各战区及广大后方演出。

抗日战争时期,田汉对戏剧运动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他的领导下,举办了歌剧战时讲习班、旧剧演员讲习班;为充实戏曲团体演出剧目,创作改编多部戏曲剧本,如《江汉渔歌》等;主持戏剧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全力扶植以演剧队成员为骨干的新中国剧社(桂林);特别是与欧阳予倩等共同组织了历时 3个月,集中八省30多个团队的西南戏剧展览会,规模盛大,影响全国,对抗战戏剧运动发挥了较大作用,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壮举。

田汉忙于紧迫繁杂的抗敌宣传事业,奔走于桂、黔、云、川,其剧作较上一时期显著减少。抗战爆发之初,赶写大型话剧《芦沟桥》,以澎湃的热情歌颂广大士兵、学生、农民的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暴行及国民党政府的投降政策。此剧人物众多(79人),场面开阔,气势雄壮,情调激昂,集其抗战剧作之大成。剧中多处穿插爱国主义的抒情歌曲、民歌民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41年,田汉创作多幕话剧《秋声赋》,系有感于当时文化界零落飘摇之境况而作。剧作通过主人公徐子羽生活及思想的发展变化,以艺术形象表达了“必须抛弃渺小的个人迷梦,参加伟大的抗战工作,一个人只有在现实的斗争中才能变得坚强而高贵”的思想立意,但因系“急就章”,思想上、艺术上均不够成熟。

1945年日寇投降后,田汉到达上海,为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所激动,写成著名话剧《丽人行》。剧作描述了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的命运,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故事背景为日本占领者统治时期,实则影射美帝卵翼下蒋氏政权的倒行逆施。作者“明批日伪,暗斥美蒋”的胆略,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在艺术表现上,田汉有意创造一种活泼、新颖的形式,戏剧结构打破话剧传统程式,吸取“活报剧”与民族戏曲的表现手法,设置四幕二十一场次,以简洁多变的场景适应剧情迅速进展的需要。幕间设报告员,将纷繁错落的场次串成一体,浑然一气,有条不紊,剧中三个女性命运交织,三条线索互相依存,在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全国解放前夕,田汉经东北入关至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后,抵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先后担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由于行政事务繁忙,创作减少,作《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戏曲《谢瑶环》等,而以《关汉卿》为此时期代表作。







《关汉卿》系1958年为纪念大戏剧家关汉卿而作,可称为田汉戏剧压卷之作,也是新中国剧坛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田汉运用丰富的想象与巧妙的构思,以元代杰出戏剧大师关汉卿创作其代表作《窦娥冤》为中心线索,展开了封建统治阶级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殊死斗争,突出地表现了关汉卿“以杂剧为武器,为斗争而创作”的战斗精神,及歌妓珠帘秀(即朱簾秀)“以演剧为武器,用生命来斗争”的崇高品格。作品的艺术构思不为具体历史事实所囿,而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人物独特的思想感情境界。剧中同时刻画了关汉卿、珠帘秀两个丰腴动人的形象,其气度、性格如两峰峙列,互相映衬,神采飞扬,动人心魄。剧作视野广阔,气势豪迈,去迹求神,符合于历史与时代的本质。此剧上演后获国内外好评,日本俳优座等即在东京举行联合公演,盛况空前。

1966年后,在“文化大革命”中田汉被捕入狱,受尽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1968年12月屈死狱中。1979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田汉彻底平反昭雪。

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田汉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剧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强烈的战斗激情震撼人心,其对黑暗现实的敏锐观察,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他的剧作主观色彩浓烈,人物塑造不重细腻的描写,而重内心感受的抒发,从不避讳在人物身上透露剧作家自己的主观情绪,使人物与自我融为一体。他的剧作状绘时代、勾勒人物,追求精神气质的突现,而不在具体细节上雕琢。其戏剧结构不以严谨取胜,而以气势见长,不论题材大小,人物多寡,皆能形成“广厦高阁”的壮阔情势。他善于运用诗的语言为人物性格的深化,戏剧冲突的进展设置独特的意境。在剧作中常以抒情歌曲穿插以抒发胸臆,渲染意境。他的剧作以丰富的想象力而富有瑰丽奇特的传奇色彩。这些特点统一于田汉剧作中形成沉郁、豪壮、潇飒、奔放的独特风格。此外,他与欧阳予倩、洪深等人一起,为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传统戏曲的改革和更新。

作品集及其版本

田汉作品的主要版本有:《田汉戏曲集》第 1至第 5集(1930~1935)、《田汉选集》(1936)、《田汉代表作》(1941)等3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田汉剧作选》(1955)、《名优之死》(1957)、《关汉卿》(1958)、《丽人行》(1959)《田汉文集》(1~16卷)等20余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64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