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象征主义诗歌)

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象征主义诗歌),第1张

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象征主义诗歌)

[拼音]:xiangzhengzhuyi

[外文]:Symbolism

19世纪80~90年代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和运动,并未形成严密的社团。美术的象征主义运动和诗坛上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诗人J.莫雷亚斯于1886年9月18日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为理念披上感性的外衣”。莫雷亚斯反映了一群青年文学艺术家的愿望,他们开始对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表示厌烦,认为它们单调、乏味和无神秘感。在美术领域,主要是反对印象派和写实派的主张,反对G.库尔贝提出的主张:“绘画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只包含客观事物的再现,……抽象的对象,并不属于绘画的范畴。”象征主义的目标在于解决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犹如象征主义诗人将诗歌视作内在生命的象征表现一样,象征主义的美术家希望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与隐蔽的感觉。评论家A.奥里埃在1891年3月的《法兰西信使》上发表论文,阐述象征主义的观念。他认为,艺术品必定“①是观念的,因为它唯一的理想在于表达观念;

(2)象征的,因为它是以形式表现观念;

(3)综合的,因为它是以一种普遍认知的模式来呈现这些形式和符合;

(4)主观的,因为所描述的事物,决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主观认知的观念的表征;

(5)最后的结果是装饰的,因为只有装饰绘画同时是主观的、综合的、象征性的和观念的。”

象征主义运动,创造了新的象征语言,开辟了象征表现的新途径。这种新的象征语言可以称作“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刹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他们认为,今天的人们的感觉和感情是细致而复杂的,要把它们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已经是很困难的了,因此要抓住刹那间最敏锐、最有刺激性的感觉加以表现,以象征感情与感觉的常态。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与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无限世界与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是用抽象的和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朦胧和难以捉摸的,具有强烈的神秘倾向。




象征主义的美术家P.皮维斯·德夏瓦纳认为,“和每一项清晰的观念相对应,都存在着一种能加以转述的图像思想”;O.雷东被M.德尼称作“绘画中的马拉梅”,他声称:他的目的在于“将人类的感情转化为阿拉伯式的风格”;G.莫罗,他以莎乐美为题材所作的画,含有神秘的气氛。P.高更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精神领袖。受高更的理论和实践影响的纳比派,也有鲜明的象征主义倾向。象征主义作为文艺运动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沉寂,但它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当代西方的文艺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书目
    E.Raynaud,lɑ Melee Symboliste,Paris 1918~192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658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