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普特曼的织工赏析(豪普特曼《沉钟》)

豪普特曼的织工赏析(豪普特曼《沉钟》),第1张

豪普特曼的织工赏析(豪普特曼《沉钟》)

[拼音]:Haoputeman

[外文]: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




德国剧作家。

生平

1862年11月15日生于德国东部西里西亚的上萨尔茨布伦(现属波兰),父亲是旅店老板。豪普特曼青年时代曾习绘画、雕塑、历史和表演艺术。1885年定居在柏林郊区,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与自然主义文学团体“突破社”发生联系。1887~1888年相继发表短篇小说《狂欢节》和《铁道守路人蒂尔》。1889年第一部剧作《日出之前》在柏林自由舞台首演成功,一举成为德国自然主义戏剧代表人物。1896年因创作《汉奈蕾升天记》(1893)而获得格里尔帕策奖金。1899年又因创作《车夫亨舍尔》(1898)第二次获得格里尔帕策奖金。1912年获诺贝尔奖金。德国莱比锡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相继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19世纪80年代之后,一方面豪普特曼戏剧创作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围绕着他的争论也日益激烈。1890年柏林警察局禁止公开上演他的剧本《织工》(1892)。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拒绝向他颁发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豪普特曼对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认识不清,以为德国是在抵抗外来势力。当法国作家R.罗兰要求他谴责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时,遭到拒绝。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很快便觉醒过来。战后,他表示拥护德国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视他为德国精神界的代表,授予他勋章。1924年维也纳造型艺术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1928年普鲁士作家协会吸收他为会员,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授予他歌德奖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动荡年代,他到处呼吁统一,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却采取不介入党派斗争的态度。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豪普特曼隐居在阿格奈滕多夫。1945年秋天,约·罗·贝希尔前去拜访,请他出来担任文化联盟主席,参与德国战后的民主复兴工作,他欣然应允,在准备迁往柏林前夕,于1946年6月6日逝世。




剧作

豪普特曼是在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戏剧创作的,他的创作受当时流行的资产阶级社会学、遗传学影响颇深。但他并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艺术主张,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性质,如19世纪末创作的所谓“家庭戏剧”和描写社会基本矛盾冲突的所谓“时代戏剧”。豪普特曼使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的德国戏剧重新呈现出活力。他的剧作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为人的尊严所进行的多方面的斗争,他的自然主义剧作是反映特定社会状况的历史性文献。其中某些剧本,在艺术上带有明显的叙事文学倾向,被称为现代史诗剧的先驱。

他的第一部剧作《日出之前》以西里西亚农村为背景,运用自然主义手法通过对一户农民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德国由农业经济走向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家庭的衰落、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贫困化。作者把剧中一对恋人──幻想进行社会改革的作家阿尔弗雷德·罗特和执意摆脱罪恶家庭关系的海伦的悲剧,归结为酒精中毒和遗传,暴露了他历史观的局限性。




1890~1891年,自由舞台又相继上演了豪普特曼的《和平节》(1890)和《孤独的人》(1891)。前者依旧是表现遗传问题,后者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性格的犹豫不决,在事业和爱情上都遭到失败的故事。

19世纪90年代初期,豪普特曼的戏剧创作转向直接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织工》(1892)以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在德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描写了无产阶级形象,表现了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斗争,控诉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罪行。这是豪普特曼最著名的剧作。它在艺术上打破了传统戏剧塑造单一中心人物的方法,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集体,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追求和感受,他们被苦难的生活捆在一起,于是同心协力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作者对每个人物都进行了精心雕琢。一首当年流行在织工中的《血腥的法庭》歌曲,贯穿全剧始终,使之成为作品的主旋律。剧本采用经过加工提炼的方言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了地方色彩。

豪普特曼的《獭皮》(1893)被称为“偷窃喜剧”。剧本通过一个表面头脑简单,实则很有心计的洗衣妇沃尔夫大娘巧妙地瞒过地方警察、密探偷窃木材和獭皮的故事,辛辣地揭露和讽刺了普鲁士官吏的愚蠢、刚愎自用与政权机构的腐败。豪普特曼在戏剧结尾处,让案件不了了之,被盗者甘认倒霉,盗窃者被宣布为诚实的良民,无能的断案者继续当官,生活依然如故。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在理论上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有意识地使他的剧本有别于古典戏剧的结构方法;另一方面也表露了作者对于戏剧史诗化倾向的偏爱。《獭皮》在德国戏剧史上与 G.E.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H.von克莱斯特的《破瓮记》并称为德国3大喜剧。8年之后,作者又创作一出悲喜剧《火灾》(1901)作为《獭皮》的续篇,但由于女主人公带有明显的市侩习气,她的行为和结局并不能像沃尔夫大娘那样令人同情。

1893年11月《汉奈蕾升天记》在柏林德意志剧院上演,它标志着作者艺术活动天地的扩大。剧本描写一个受养父虐待的少女投河自杀未遂,被救后送入贫民救济院,在昏迷状态中产生了摆脱饥饿、困苦,被天使引入幸福天堂的幻觉。此剧被称为“幻梦戏剧”。作者把现实世界与基督教神话巧妙地揉在一起,在对比中表现人间苦难,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表达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戏剧史家们认为豪普特曼这部剧作及其以后的《可怜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都具有“新浪漫主义”倾向,属于M.梅特林克、J.A.斯特林堡、霍夫曼斯塔尔所代表的抒情戏剧之列。

《弗洛里昂·盖耶》(1896)以16世纪上半叶德国农民战争为题材,描写了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骑士在农民战争中的悲剧性结局。主人公盖耶既参加农民斗争的行列,决心捣毁贵族的“老鸹窝”,却又幻想出现一个“人民的皇帝”,以保持中世纪的骑士制度。由于表现在主人公身上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无法调和,初次上演不能为观众理解,反应十分冷淡。《车夫亨舍尔》(1899)和《罗泽·贝恩特》(1903)是豪普特曼以婚姻和爱情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它们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里西亚农村为背景,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了那些粗犷的普通人的悲剧性遭遇。《大老鼠》(1911)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剧本,生动地描写了发生在柏林一家公寓里的种种风流韵事,以象征笔法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面临崩溃的趋势。

豪普特曼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经完成。此后的作品远不如早期作品,只有1932年创作的《日落之前》至80年代尚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这部剧作描写70岁的出版家马蒂亚斯·克拉森,因欲与一个20岁的少女莫肯·彼得斯结婚而引起父子两代人的纠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不利变化,豪普特曼逐渐脱离了现实题材,向古典撷取精英。他的《阿特里德斯四部曲》〔包括《伊菲革涅亚在德尔菲》(1940)、《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1942)、《阿加门农之死》(1942)和《埃莱克特拉》(1944)〕描写古希腊传说中阿特里德斯因犯罪而遭到神谴的悲剧故事。由于题材久远,语言不够通俗,风格不够一致,艺术上亦显粗糙,因而始终未能获得理想的演出效果。

豪普特曼除创作了40多部剧本外,还写过许多诗歌、散文等。 他的剧本《织工》和《獭皮》、《沉钟》 在“五四”运动以后介绍到中国,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有过一定影响。

参考书目
    Karl S. Guthke,Gerhart Haupamann,Weltbild im Werk,Gttingen,1961.Eberhard Hilscher,Gerhart Hauptmann,Berlin,1969.Thomas Mann,Gerhart Hauptmann,Gutersioh,195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65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