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宗燧(1915~1969)介绍

关于张宗燧(1915~1969)介绍,第1张

关于张宗燧(1915~1969)介绍

[拼音]:Zhang Zongsui

中国物理学家。1915年6月1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36年8月公费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随R.H.否勒学习,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随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研究所所长N.玻尔研究量子场论。1939年春去瑞士,在W.泡利指导下工作,继续研究量子场论。回国后,1940年春在重庆中央大学任物理学系教授。1945年冬以英国文化协会高级研究员身份再次到剑桥大学工作。1947年秋同P.A.M.狄喇克一起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1948年春在美国费城卡内基工业大学任教。1948年冬回国,仍在中央大学任教,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室主任,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57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张宗燧是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早在1936~1938年,在国外从事统计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溶体的统计物理理论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回国后,他继续在合作现象和量子系统的各态历经问题上做了有价值的工作。

张宗燧是中国较早从事量子场论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从1938年起他开始研究量子场论,在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在高阶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工作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并很有创见。这方面他的代表性论文有:1947年的《含有高次微商的场论》、1949年的《相对论性的场论》和《论外斯场论》、1958年的《含有高次微商的量子理论》等。此外,张宗燧在洛伦兹群的表示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相对论量子力学中一些算子的计算》(上、下)两篇论文。

张宗燧一生勤奋工作,共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在国内外的科学专著和论文中多次被引用。他还写了《电动力学和狭义相对论》。《色散关系引论》(上、下)等3本专著。

张宗燧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学中成绩显著,学生受益颇多。他在理论物理的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文化革命”中,1969年6月30日,张宗燧正当54岁的盛年,受迫害而去世。1978年平反昭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91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