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气候区划介绍

关于中国气候区划介绍,第1张

关于中国气候区划介绍

[拼音]:Zhongguo qihou quhua

[外文]: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1929年,竺可桢根据少量的气候资料提出了中国的第一个气候区划。他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贵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共八个气候区。此后涂长望等提出了不同的区划。至1949年,卢鋈又提出下列四条界线:

(1)1月平均气温为-6°C的等温线(大致与长城平行),作为春麦与冬麦的分界;

(2)1月平均气温为6°C的等温线(大致与南岭山地一致),作为一季稻和二季稻的分界;

(3)年降水量为750毫米的等值线(大约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作为水稻的北界;

(4)年降水量为1250毫米的等值线,作为麦作的南限。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全国分成十大气候区。现在,随着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分布界限已经超出当年的情况了,但这种区划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气候区划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气象局等单位都提出过气候区划方案。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公布了中国气候区划初稿,他们以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0°C稳定期的积温和最冷月气温或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为热量指标,以干燥度(见气候指数)为水分指标。根据热量指标,他们把全国分划成六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1)赤道带。积温9000°C左右,生长热带植物。

(2)热带。积温达8000°C以上,终年无霜,橡胶、槟榔和咖啡等均宜生长,稻可一年三熟,主要植被为樟科等。

(3)亚热带。积温8000~4500°C,稻可一年二熟,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季风林、常绿阔叶林以及它们和落叶林的混生林,柑橘、茶、棕榈、油桐和毛竹等为其代表性植物。

(4)暖温带。积温4500~3400°C,冬冷夏热,农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5)温带。积温3400~1600°C,冬天严寒,不宜冬作物生长,春小麦、大豆为主要作物。自然植被为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的混交林。

(6)寒温带。积温低于1600°C,尚可种植春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谷子。主要植被为针叶林。

(7)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积温低于2000°C,其光照条件优于寒温带。该区虽不适宜林木生长,但除部分地区外,尚可栽培耐寒作物和蔬菜。

他们根据干燥度,将湿润状况分为四级(见表):

他们结合中国地形特点和历史行政区划传统,又将全国分为 8个一级气候地区和32个二级气候省。

1966年,中央气象局(现国家气象局)在上述气候区划基础上,用1951~1960年全国 600多个站的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正,绘制了中国气候区划图。1978年,又在此基础上用1951~1970年的气候资料编绘了新的中国气候区划图(见图)。此外,中国各省(自治区)、各业务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也作了相应的气候区划。

参考书目
  1. 朱炳海编著:《中国气候》,科学出版社,北京,1962。
  2.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气候区划》(初稿),科学出版社,北京,1959。
  3. 竺可桢:中国气候区域论,《气象研究所集刊》,第1号,193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92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