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介绍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介绍,第1张

关于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性介绍

[拼音]:danao liangbanqiu gongneng buduichenxing

[外文]:functional asymmetry of cerebral hemispheres

人类大脑两半球的相应区功能不尽相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婴儿期开始出现,随着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语言的学习而日益发展和稳定。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两半球的功能有一定的可塑性,当一侧半球受损害时,其功能可为另一侧所代偿,但在大脑半球功能单侧化定型之后,这种代偿便不可能产生。

1861年,法国神经病学家P.布罗卡观察到一例能听懂他人说话,口咽肌肉不瘫痪,而自己不能讲话的病人。病人死亡后进行尸检发现,病理损害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这个部位恰在控制口咽肌运动的皮层代表区之前,后被命名为布罗卡区。1874年德国学者C.韦尼克又发现一例没有丧失主动说话能力,听觉正常,但听不懂他人和自己说的话的病人,其皮层损害部位在左半球的颞上回后部,这个区后来被命名为韦尼克区。随后,由于不断有研究支持布罗卡和韦尼克的发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控制右利手者的右手的大脑左半球是占支配地位的优势半球,它不仅支配言语功能,并且主宰其他认识功能,而右半球则完全从属于左半球,是“哑”的半球。随着临床观察的深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发现右侧半球与各种非言语形式的心理活动,如形象的感知和记忆、时间空间的知觉和定位、音乐旋律和曲调的加工、颜色的分辨等有密切联系,并且对语言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神经生物学家R.W.斯佩里等对割裂脑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和右半球的许多特殊功能。斯佩里为此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仔细观察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特点可以发现,在大脑皮层颞叶表层的颞平面区域,两侧大脑半球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有人分析了100例成年人脑,其中左侧脑的颞平面区域比右侧大的占65%,两侧大致相等的占24%,左侧比右侧小的仅占11%。左侧半球的这个区域具有言语能力,因其受损伤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言语障碍。

研究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最常用的方法是:

(1)速示法:让被试正视面前屏幕上的注视点,用速示器在他的左边或右边视野或双侧视野快速呈现短暂刺激(一般不超过200毫秒)。因被试尚未来得及产生眼动,所以在一侧视野呈现的刺激,仅能到达对侧半球,这样就可以检查一侧半球的辨认能力。以被试反应的时间或错误比率作为推测一侧半球优势的指标。目前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的材料大多是从速示法获得的。

(2)双耳分听试验:虽然听觉不象视觉一样,从一侧视野传入的信息经视交叉完全传至对侧半球,但听觉信息从一侧耳至同侧半球的投射远弱于至对侧半球的投射。把两个耳机分别戴在被试的两耳上,让两耳同时接受不同的听觉刺激,并要被试说出所听到的全部内容。当所给刺激为数字时,多数右利手者对右耳传入的比对左耳传入的报告更为准确,当刺激改为音乐时,结果则相反。这反映了大脑两侧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3)一侧脑麻痹法:在左侧或右侧颈动脉内注射异戊巴比妥,选择性地麻痹左或右半球,观察被试言语功能障碍的性质及持续时间。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脑部手术前言语优势半球的确诊。

(4)对割裂脑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有控制的测验:割裂脑病人指的是因治疗严重的癫痫发作而切断胼胝体的病人。胼胝体是联系大脑两半球的巨束纤维,切断后两半球失去了联系。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将视、听和触刺激单独呈现给左或右半球。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重要资料大都来源于对此种病人的观察和测验。根据上述不同方法的研究,一般认为:大多数右利手者大脑左侧半球的优势在语音、顺序、时间、节奏以及命题的逻辑分析等方面;右半球的优势在非语言的、整体的形状和空间的知觉方面;此外左、右两半球在情绪反应方面似乎也有差别。右半球的反应较强烈或较不乐观。

人的面部表情也是左右不对称的,有人做过试验:将演员表演喜、怒、哀、惧各种表情的照片,从脸的正中线切成两半,再把反着面洗印的两半照片拼接成一个左右两侧都是原来的左边脸或右边脸的脸部照片。将这两种拼接的照片混在一起,请被试者从中挑选出他们认为表情更丰富的照片。结果挑选出的用左边脸拼成的照片要多得多。这结果也同解剖的知识相吻合。左边脸,特别是其下部,接受来自右脑投射来的神经纤维。看来,右侧脑在脸部表情中起更多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93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