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穆朗玛峰介绍

关于珠穆朗玛峰介绍,第1张

关于珠穆朗玛峰介绍

[拼音]:Zhumulangma Feng

[外文]:Qomolangma Feng

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的边界上,尼泊尔称萨加玛塔峰,海拔8848.13米,适居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与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及邻近许多7000米以上的高峰组成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山区。珠穆朗玛峰大致东西走向,北坡与青藏高原相连,地势比较和缓,南坡和东坡受冰川侵蚀及河流切割,高差很大,在约53公里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米以上。峰体宽大,具有西北、东北和东南3个走向的刃脊,是一座巨型金字塔状的大角峰。(见彩图)

在地质构造上主要是由古老的变质岩系构成,海拔6400米以上被冰雪掩盖。6400~8200米为北坳组,以含黑云母石英千枚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主的岩石,一般呈黑色,构成金字塔型峰体宽大的下部。8200~8660米的岩层由石英大理岩等组成,一般为黄色。8660米以上全部由结晶岩、灰岩组成,一般为灰色或浅灰色。从峰顶附近古生界的石灰岩层中曾发现海百合类的化石,反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新地质时期仍在继续剧烈抬升。

珠穆朗玛峰地处低纬高寒环境,现代冰川发育,冰川作用区总面积5000平方公里,有大小冰川600多条,冰川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最大的绒布冰川长约22公里,面积约87平方公里。冰川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一般具有大陆性冰川特征,冰川的补给量不大,消融量较小,冰川进退变化较弱。在长期的冰川作用的影响下,角峰、刃脊和冰斗等冰蚀地貌十分发育,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个相对高度达3000米的大角峰。峰顶明显,但不尖锐。北坡平均度坡为45°,冰雪不断下滑,形成20多条雪崩槽,其中注入中绒布冰川粒雪盆的大雪崩槽,长2500余米,宽百余米,向上延伸几乎达到峰顶。南坡平均坡度为50°~55°,上部冰雪停积较少,均以雪崩、冰崩的形式补给冰川,有大小雪崩槽15条以上。东坡6500~6900米之间的坡度为20°~25°,这里基岩大量出露;6900米以上平均坡度为40°左右,全为冰雪覆盖。

珠穆朗玛峰地区日照充足,曾实测到太阳直接辐射2.17卡/厘米2·分的高值,日总量可达 907卡/厘米2,从1959年4月到1960年3月的年总辐射量达199.9千卡/厘米2。峰区气温低,降水量少,属于高寒半干旱地区,基本上全年均属冬季,以北坡的零站(海拔4300米)为例,年平均气温0.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3℃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230毫米左右。北坡海拔5000~6500米之间的气温递减率约为 0.7℃/100米。降水最大高度在海拔7000米附近。南坡最大降水带约在海拔2300米,如樟木的年降水量达2820毫米。由于地处较低纬度(北纬27°59'),地势又最高,以及气温、降水及其对应关系随高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垂直自然带结构。

珠穆朗玛峰以世界第一高峰的雄姿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正在吸引着各国的登山队和科学工作者前来攀登和探索。每年的季风交换时期(5月中旬至6月初和9月末至10月中旬)是适于登山的时期。主峰南北有2座卫峰,北为章子峰,海拔7580米,与主峰以锯齿形的东北向山脊相连,峰间鞍部高7029米,是从北坡攀登必经之路。南为洛子峰,海拔8501米,为世界第四高峰,两者亦以锯齿形的东南向山脊相连,峰间鞍部高7987米,是从南坡登顶的要道。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1959年中国登山科学考察队、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珠穆朗玛峰分队,曾先后对峰区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考察。

参考书目
  1.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
  2. 江荻:《珠穆朗玛峰》,商务印书馆,北京,1974。

参考文章

  •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Feng)中国地理
  •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 Feng)的由来中国地理
  • 珠穆朗玛峰名称的由来中国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938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