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心苷介绍

关于强心苷介绍,第1张

关于强心苷介绍

[拼音]:qiangxingan

[外文]:cardiac glycosides

一类对心肌有兴奋作用、具有强心生理活性的苷类物质,是治疗心力衰竭不可缺少的重要药物。它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尤以夹竹桃科、玄参科、百合科、萝摩科、十字花科、桑科、卫矛科等较为常见。动物来源的中药蟾酥中也含有类似的强心成分。

结构

强心苷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类缩合而成的(见缩合反应)。组成强心苷的糖,除常见的葡萄糖、鼠李糖等外,尚有2,6-二去氧糖、2,6-二去氧糖甲醚和乙酰基的糖。这些糖绝大多数均以直链连接成低聚糖的形式与强心苷元C3─OH缩合而成,糖核的数目有些可多至5个分子。

强心苷元的结构比较复杂,分子中含有甾体母核(见甾族化合物)。在强心苷中甾体母核四个环的稠合方式为:A/B环大多为顺式,个别为反式;B/C环都是反式,C/D环都是顺式。C10、C13和C17位置上各有一个侧链,C10上多为CH3,也可能是CH2OH、CHO等,C13上均为CH3,C17上的侧链为不饱和内酯。根据内酯环结构的不同,强心苷元可分为甲型、乙型两种:

甲型强心苷元的C17侧链为五元不饱和内酯,其母核称为强心甾,属于此类母核衍生的强心苷数目较多。乙型强心苷元的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其母核称为海葱甾或蟾酥甾,由此类母核衍生的强心苷数目较少。甾核上C3和C14都有OH取代基,C3上的OH大多为β取向,个别的为α取向,而C14上的OH则都是β取向。甾核其他位置上还可能有更多的OH,也可能有羰基或双键。

类别

植物界存在的强心苷种类很多,例如从玄参科植物紫花洋地黄叶中得到的洋地黄毒苷、从毛花洋地黄叶中得到的去乙酰毛花洋地黄苷 C(商品名西地兰)和

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商品名狄戈辛)、从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果仁中得到的黄夹苷(商品名强心灵,主要含黄夹次苷 A等次级苷)、从百合科植物铃兰全草中得到的铃兰毒苷等。

脂蟾毒配基或称孔氏蟾酥配基,是蟾酥所含甾族化合物中毒性最小的一种,具有强心、升压和强烈的呼吸兴奋作用。

强心苷有治疗范围狭窄和不易控制等缺点。目前仍

在继续从植物中寻找新的强心苷并用人工合成方法改造结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696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