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柏林介绍

关于柏林介绍,第1张

关于柏林介绍

[拼音]:Bolin

[外文]:Berlin

欧洲大城市。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东部、施普雷河注入哈弗尔河口处。面积883平方公里。人口约304万(1983)。地处北德冰碛平原上,地势低平稍有起伏,平均海拔35米。施普雷河穿过市中央,哈弗尔河蜿蜒于西部,形成串状哈弗尔湖泊群,东端分布有米格尔湖等湖群,大湖泊成为城市的水源,有几大片森林分布其间。多森林、湖泊,被誉为“森林与湖泊之都”。气候属西欧温带海洋性与东欧温带大陆性之间的过渡型,年平均气温9.4℃。冬季较冷,1月平均气温-1℃;夏季凉爽,7月18℃。年降水量580毫米,年内分配尚较均匀,惟夏雨略多。冬季常有降雪,降雪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4至1/5,年平均积雪期50天。

1244年为施普雷河畔的一个集镇。1251年同附近的小镇科恩合并。1307年建立地方政府、立法机构和法庭。1359年起为“汉萨同盟”成员,建为商业城镇。1488年成为勃兰登堡侯国首府。1618~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城市遭破坏。1701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定为京城。1838年柏林—波茨坦铁路建成通车后,很快发展为12条铁路的交通运输枢纽。1871年起成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首都。1877 年人口超过百万,已是欧洲名城。此后工业迅速发展,经济步入繁荣阶段。城市建设向西延伸,人口急剧增长,1939年人口达430万,成为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大的城市。地理位置适中,北距波罗的海180公里,南距捷克斯洛伐克190公里,扼东、西欧交通要冲,有运河通波罗的海和北海,为南、北欧交通要道,是德意志最大的交通枢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几成废墟,战后迅速重建。

1945年法西斯德国投降后,根据《关于德国占领区和管理大柏林议定书》等协议,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同时,对柏林也实行分区占领。1948年11月,在苏占区成立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同年12月,在美、 英、 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组成西柏林市政府。从此,柏林便分成东、西两区。

东柏林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位于柏林的东半部,与西柏林接壤43公里。市区包括米特、普伦茨劳贝格、腓特烈斯海因、特雷普托、克珀尼克、利希滕贝格、魏森塞湖、潘科等8个区,面积403平方公里,人口117.94万(1983),居民主德国各大城市之首;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2927人。

东柏林是民主德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业产值 185亿马克(1981),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4%,以生产优质工业产品著称。主要工业部门有电机、电子、仪器制造、普通和重型机械、化学、纺织、印刷和食品加工等。前3个部门甚为发达,合计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0%,占全国同类部门产值的17%。普通和重型机械、化学、轻纺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6%、 9.8%和15%。重要工业企业分布在市区边缘的克珀尼克、特雷普托、利希滕贝格、魏森塞湖区。东柏林同其周围(主要是以北和以东)城镇的组合,既是首都型的城市集聚区,又是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工业化多功能型的城市集聚区。东柏林还是附近地区和东部腹地生产的小麦、燕麦和其他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交通发达,市区外围有环形铁路和高速公路两条交通大动脉,并与10余条铁路线相交会,通向全国各地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市内高架火车、汽车、电车和地下铁道线路纵横交错,组成稠密的交通网。

城市的中央部分是米特区,街道由此呈辐射状通向各方。该区西南缘挺立着勃兰登堡门,是曾经作为柏林象征的凯旋门,建于1791年,全部用乳白色花岗岩筑成,门楼上耸立着用青铜铸造的胜利神像。1961年8 月民主德国从勃兰登堡门向两翼伸展修筑“柏林墙”,成为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勃兰登堡门东侧延伸着菩提树下大街(见彩图),

为长1.2公里、宽60米的林荫大道,两旁宫殿林立,和现代化建筑群交相辉映,这一带是市中心。北侧有洪堡大学(1809)、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南侧有宫殿式的国家歌剧院等。威廉大街由北往南穿过菩提树下大街,曾是希特勒政府活动中心。菩提树下大街东端连马克思、恩格斯广场,是举行群众集会的场所。往东为亚历山大广场,有新建的办公大楼,是东柏林市政府机关所在地。旁有宏伟的“共和国宫”,外表全部用巨型特制玻璃镶嵌而成,是民主德国人民议院召开会议的大厦。附近耸立着现代东柏林象征的电视塔,高达365米,在200多米高处建有巨大球形结构的旋转餐厅,登此可俯瞰全城风光。由亚历山大广场往东南伸展着卡尔·马克思林荫大道;再往东南延伸是法兰克福林荫大道,大道以南地区是新兴的大商业区以及新住宅区,公共设施齐备,树木花草繁茂,绿地遍布。

西柏林位于柏林的西半部, 面积480平方公里,占柏林的54.4%;人口186万(1983),其中 20多万人来自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等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875人。西距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边境170多公里,其间靠3条空中走廊、3条铁路、 3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路交通线相联系。1971年9月3日,美、英、法、苏关于柏林问题签订“四国协定”,其中规定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但可以同联邦德国的社会制度一体化。

西柏林是柏林的主要工业区。战时曾遭严重破坏,战后恢复重建,工业发展迅速,1980年工业产值达270亿美元,为东柏林工业产值的一倍多。工业以电机、 电子、仪表制造最为发达,其次是机械、冶金、 化学、服装、食品加工、印刷等部门。有10万多家工厂企业,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0%。工厂企业大多分布在城市边缘,以电子为主的机械工业分布在西北的施潘道区;服装业拥有大量小企业,密布于西北的夏洛滕堡区和东南的克罗伊茨贝格区;食品工业主要分布在滕珀尔霍夫区、新克尔恩区、克罗伊茨贝格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经济关系密切,联邦德国在经济上扶助西柏林,每年拨款约占西柏林财政收入的一半。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以及部分消费品,大多来自联邦德国,其产品也主要销往联邦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农业用地占西柏林面积的32.7%,为其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

城市建筑宏伟,花多、树多,别具一格。勃兰登堡门西侧有过去的帝国大厦,已部分修复。往西即是蒂尔加滕区,为占地255公顷的公园。其中耸立着 1957年落成的议会大厦,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房顶呈向上张开的蚌壳状,内部共分三层,有80个厅堂, *** 纵电钮可按需要移动,改变成会议室、舞厅、影剧院、展览厅等,已在此举行过上百个国际会议。公园的西端为柏林动物园,建于1841年,饲养许多珍贵的动物,为世界最大的动物园之一。蒂尔加滕区西南延伸着市内最著名的、宽阔的库尔菲尔斯特达姆林荫大道,两旁现代化商店林立,是市中心商业区(见彩图)。

这条大道以南的达勒姆区,是西柏林的文化中心,设有自由大学、艺术科学院以及闻名的达勒姆博物馆。附近的植物园和植物博物馆建于17世纪,原是皇家种植花卉、药用植物等的花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现有陈列室和温室各20个,露天庭园占地42公顷,约有1.8万种植物。市区西部沿哈弗尔河分布着大片湖泊和森林,其北是奥林匹克体育场,1936年为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门修建,可容纳10万观众;体育场周围有占地100多公顷的游泳场、冰球场、网球场和赛马场。由于西柏林的地位特殊,吸引游客年达400万人次,旅游业发达。

参考文章

  •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西柏林问题”是怎么回事?地理知识
  • 德国柏林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什么是柏林墙世界史
  • 元坝区柏林沟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山东省临沂市柏林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什么是柏林危机世界史
  • 万柏林区的建制沿革专项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01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