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虫筳)介绍

关于(虫筳)介绍,第1张

关于(虫筳)介绍

[拼音]:ting

[外文]:fusulinid

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单细胞动物,又称纺锤虫,属于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的一个目或亚目,也有人把它作为一个超科。(虫筳)的个体很小,一般归为微体化石。最大的(虫筳)壳长仅30毫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外形呈凸镜形、圆球形、正方形、圆柱形、纺锤形等,最常见的是纺锤形。因为最先被发现的(虫筳)的外形很象纺纱用的纺锤(图1),

所以学名为Fusulina,希腊文有纺锤的意思。日本人译为纺锤虫。李四光借用筳(纺锤的古时称呼)字,加虫旁,称为(虫筳),即筳状之虫的意思。

(虫筳)是浅海里的底栖动物,栖居海底,借丝状伪足伸缩运行或转动其具外壳的躯体,行动十分迟缓。但也有人推测,某些特化类型,即最后一个壳圈伸展而不包卷的(虫筳),可能营漂浮生活。(虫筳)的日常食料是海水中的微小生物。它们凭借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法交替进行,繁衍种族。

(虫筳)的地理分布很广。目前在世界上除南极洲尚未见报道外,其余各洲均有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虫筳)地区之一。

(虫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3.3亿年的早石炭世晚期,个体很小,构造简单;至二叠纪达到全盛,个体增大,构造复杂。直至距今约2.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绝灭。在地质历史中延续短暂,全部生活经历约1亿年。其间共繁衍出200余属及亚属6000余种。由于其演化迅速,是详细划分和对比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

(虫筳)的研究主要采用切片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常以平行中轴通过初房的轴切面为主,以垂直中轴的中切面为辅。

(虫筳)壳中心为一中空的微小钙质球体,是最初的居室,称初房,在其一侧有一小口,为原生质溢出之处。初房之外有许多壳室,围绕初房以平旋包卷的方式不断地增长,构成许多壳圈。后形成的壳室往往重叠于先前壳室的末端,并且沿着平行中轴的方向伸展。壳室壁的上部互相连接而成旋壁(图2)。

旋壁的构造繁简不一,是(虫筳)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大体可分下列4层:

(1)致密层,一层富含有机质的黑色薄层,为原生的,构成(虫筳)壳的主要部分。

(2)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较厚,是一层由碳酸钙组成的半透明层。

(3)疏松层,灰黑色但不很致密的次生层,位于致密层的上下方,在上的称上疏松层或外疏松层;在下的称下疏松层或内疏松层。具有透明层的旋壁,下疏松层则位居透明层之下。

(4)蜂巢层,位于致密层的下方,切面中呈梳齿状,为较高级(虫筳)壳中所特有,系由透明层演变而来。

不同的(虫筳)具有不同的旋壁构造。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5种类型:

(1)微纺锤(虫筳)型(Fusiella-type),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

(2)小纺锤(虫筳)型(Fusulinella-type),由致密层、透明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

(3)希瓦格(虫筳)型(Schwagerina-type),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

(4)新希瓦格(虫筳)型(Neoschwagerina-type),由致密层、蜂巢层及副隔壁组成。

(5)古纺锤(虫筳)型(Palaeofusulina-type),由致密层及透明层组成。

每个壳室前面的壳壁即旋壁弯向(虫筳)体中心的部分,称为隔壁。隔壁与中轴平行,把(虫筳)体间隔成许多壳室。隔壁有平直的,有褶皱的,有全面褶皱的,也有部分褶皱的。隔壁面上散布的许多圆形小孔,称隔壁孔。隔壁的顶端,即旋壁开始向中心弯折的地方,凹陷成沟,顺中轴方向通达(虫筳)体两端,称隔壁沟。在壳室之间有的属种另有一组纵横交织的小隔壁,一般比蜂巢层略长而较隔壁略短,称副隔壁。和中轴平行的称轴向副隔壁,和中轴直交的称旋向副隔壁。

在(虫筳)体中部,由于隔壁底部收缩,留出一个孔道,以便细胞质从(虫筳)体中心向外部壳室流动时所用,称为通道。大多数的(虫筳)只有单通道,仅少数具有复通道。在多数(虫筳)体中,沿壳室之底,在通道两侧,有一对次生沉积物,堆积成脊状,绕中轴旋转,称旋脊。在个体较大而较进化的(虫筳)体中,具有超过一对有时可达数十对与旋脊类似的脊状物,称为拟旋脊。大多数的(虫筳)只有旋脊,仅少数较高级的(虫筳)具有拟旋脊。介于拟旋脊之间的一排小孔,称为列孔,其功能与通道相同。

有些(虫筳)体内,在初房两侧,沿着中轴方向,布满一片黑色不透明的钙质物,可能是一种后来的填积物,称为轴积。

(虫筳)的分类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虫筳)曾被不同学者视为科,超科或目一级分类单元。目前中国通用的是(虫筳)作为有孔虫亚纲的一个目,下分2超科6科18亚科。

纺锤(虫筳)超科 Fusulinidea 中石炭世晚期-二叠纪。隔壁平直到褶皱,可有旋脊、通道。无副隔壁、拟旋脊及列孔。

小泽(虫筳)科 Ozawainellidae 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

苏伯特(虫筳)科 Schubertellidae 晚石炭世早期-二叠纪。

纺锤(虫筳)科 Fusulinidae 晚石炭世早期-二叠纪。

希瓦格(虫筳)科 Schwagerinidae 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

费伯克(虫筳)超科 Verbeekinidea 二叠纪。 隔壁平,有拟旋脊及列孔,可具副隔壁,无旋脊与通道。

费伯克(虫筳)科 Verbeekinidae 二叠纪。

新希瓦格(虫筳)科 Neoschwagerinidae 早二叠世。

(虫筳)的演化是分多支进行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演变很快。早石炭世晚期是(虫筳)的发生时期,个体很小,种类很少,旋壁构造以微纺锤(虫筳)型为主。至晚石炭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个体增大,种类增多,是(虫筳)的发展时期。晚石炭世早期,旋壁以小纺锤(虫筳)型为主,晚期以希瓦格(虫筳)型为主。至二叠纪早期,有了飞速的发展,新兴的分子特别多,体内构造也特别复杂,是(虫筳)演化史中的鼎盛时期,旋壁以新希瓦格(虫筳)型为主。晚二叠世,仅有少数种类从早二叠世残存下来,个体也很小,旋壁构造以古纺锤(虫筳)型为主,是(虫筳)演化史中的衰亡时期。

(虫筳)的研究,对煤田地质勘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027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