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胞质遗传介绍

关于细胞质遗传介绍,第1张

关于细胞质遗传介绍

[拼音]:xibaozhi yichuan

[外文]:cytoplasmic inheritance

以细胞质基因为物质基础的遗传。对真核生物又称核外遗传;在原核生物中则称为染色体外遗传。C.科伦斯和E.鲍尔于1909年分别在紫茉莉和天竺葵中首先发现了细胞质遗传现象以后,其他学者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中陆续报导了大量类似的研究结果。这表明细胞质遗传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中。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查明,这些细胞器中都含有环状双链 DNA分子。它们都具有自己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在控制某些性状的发育中起主导作用。

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

(1)正反交结果不同,性状通过母本而遗传。如一种枝叶为绿、白花斑的紫茉莉,同一植株上的枝、叶有白色的、绿色的和绿白花斑的 3种。以这 3种枝条上的花朵相互授粉所产生的后代,其植株性状完全决定于母本枝条的性状,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见表)。

(2)杂种后代不发生分离或表现非孟德尔式分离。

(3)由于胞质基因不与任一核基因发生连锁,无法在连锁图上定位。因而,当某一突变性状与各连锁群的已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均不表现连锁关系时,即可能属于胞质基因的突变。

(4)遗传和变异都不受细胞核置换的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胞质基因的突变频率与核基因一样较低。但利用某些特殊的环境因素或化学药物处理,可诱发较高频率的变异。

胞质基因与核基因的互作关系

植物雄性不育性及其恢复性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当某品系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时存在不育基因S(胞质)和ms(核),即其遗传组成为S(ms ms)时,表现为雄性不育,称为雄性不育系。当某品系的细胞质有可育基因(F),细胞核存在不育基因,即遗传组成为F(ms ms)时,表现为雄性可育;以它为父本给不育系授粉,子代继续保持雄性不育,故称之为雄性不育保持系。如某品系的细胞核有显性可育基因(Ms),则无论细胞质内的胞质基因是可育的或不育的,即遗传组成为F(Ms Ms)或S(Ms Ms)时,都表现为雄性可育;以它们为父本给不育系授粉,子代恢复为雄性可育,故称为雄性不育恢复系。目前在玉米、高粱、水稻及某些蔬菜作物的生产中,已陆续利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生产杂种第1代种子,免除了制种田的人工去雄工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05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