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独乐寺?

什么是独乐寺?,第1张

什么是独乐寺?

[拼音]:Dule Si

[外文]:Dule Temple

在天津市蓟县城内,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寺中现存辽代建筑有观音阁和山门。这两座建筑在中国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建造时间是较早的,而结构精妙,艺术超群,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典范。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193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调查测绘独乐寺,是近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开端。当时尚存有观音阁前东西配殿、阁后韦陀亭、前殿、后殿、东西配殿。阁东一院正殿三间及回廊为“坐落”,阁西四合院为僧院,均为清代所建。现在除有些塑像毁失,坐落回廊不存外,余仍保持当年调查时的情况。1972年在观音阁下层发现四周壁面绘有十六罗汉像,观其画风,当为明代所绘。由此推测原阁内除十一面观音及左右胁侍菩萨像外,各层壁面均绘有壁画。

根据《日下旧闻考》引《盘山志》所记再建年代、规制并与现存其他唐、辽建筑风格和技术作比较,可确认观音阁、山门(及十一面观音立像)建于辽统和二年。但文献中既称再建,可知原已有寺,创自何时,已不可考。《盘山志》提到的修建者尚父秦王就是官至西南面招讨使、晋昌军节度使的韩匡嗣。韩氏在辽代极为显赫,原籍蓟州玉田,独乐寺很可能是韩氏一族的家庙。

用材

独乐寺观音阁各层用材大小不一,如以《营造法式》材等衡量,上下屋用材高27~25.5厘米,厚18厘米,足材高38.5厘米,均相当于二等材。平坐用材235×16厘米,足材高34.5厘米,相当于三等材。山门用材24×17厘米,足材高36.5厘米,也相当于三等材(见材份)。

山门

山门三间四架,总广16.16米,心间广6.06米,总深8.62米,平面长宽比近于2∶1,用四阿(庑殿)屋顶。心间平柱高4.34米,总高(至脊背)8.73米,总高为平柱高的2倍。檐出(包括出跳)2.59米,外形轮廓稳重舒展。采用殿堂分心斗底槽结构形式(见大木作),两次间中柱间垒墙分为内外间,两外间各塑金刚像一座,两内间各绘二天王像,心间内柱间安双扇板门,空间利用紧凑得宜。内部彻上明造,朴实无华,以结构的逻辑性表现出艺术效果。

观音阁

外观五间八架,下层总广19.93米,心间广4.67米,总深14.04米,平面长宽比约为3∶2,用厦两头(歇山)屋顶;重楼,上下两层间设平坐勾阑,总高19.73米,与总广略成正方形。上层也有阶基(即平坐铺作)、屋身、屋盖三部分,所以上下两层是两个完整的单层建筑重叠而成的。下层自阶基地面至平坐柱头高8.54米,上屋自平坐柱头至侧面曲脊(即中平背)高8.71米。可知它的平面和立面各部分都有严整的比例。加以上下檐出3.32和3.16米(包括铺作出跳),平坐挑出1.12米,使外形轮廓稳重而又轻灵舒展(见彩图)。




观音阁采用殿堂结构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外槽四壁绘壁画;内槽设木坛座,上立十一面观音及二胁侍菩萨。下层七铺作出四抄,平坐六铺作出三抄,上层七铺作出双抄双下昂(见斗栱)。下层、平坐、上层各分为柱额铺作两个构造层,加最上一个屋盖构造层,共为七个构造层叠垒而成。除最上两个构造层外,其余五个构造层的内槽均不用梁栿,使全阁内槽成为一个筒状空间,以容纳高约16米的观音像,充分体现了这种结构形式的分层、中空等主要特点。下层外槽于铺作上安平,内槽铺作外跳成为殿内平坐,此平坐沿内槽空井四面可环绕观音像一周。外檐平坐层铺作则为围绕阁身外的走道,其下为下屋腰檐,平坐内槽柱间用编笆墙隔断,而平坐外槽铺作上即安设上屋地面板,所以平坐外槽成为一个暗层。又在平坐内槽四角自心间柱头至侧面中柱头上增加一斜缝铺作,使上层空井成为六边形,而于斜缝铺作所形成的四角上亦铺设地面板,扩大了上层地面面积。上层铺作之上用四椽明栿,除内槽心间安藻井外,全部安设平。这些结构形式及其处理手法,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可以适应各种使用要求,而各种变化,均产生于铺作构造层。

阁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四个层:从地面至下层柱头,从下层柱头至平坐柱头,从平坐柱头至上层柱头,从上层柱头至藻井顶。各个层高4.29米至4.45米,这正是建筑层外观的高度。又自观音头像发际中作两斜线向下,避开铺作等构件,直至下层地面,恰为一等边三角形。可见阁的外观立面和室内空间(包括塑像)的构图,是以结构为基础经过缜密设计的。

参考文章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