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译语是什么?

华夷译语是什么?,第1张

华夷译语是什么?

[拼音]:huayi yiyu

中国明清两代官办会同馆和四夷馆所编纂的多种对译辞书的总称。会同馆专主口译,属礼部,始置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明成化五年(1469)定为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爪哇、苏门答剌、满喇加、达达(鞑靼)、回回、女直(女真)、畏兀儿、西番、河西、缅甸、云南百夷等18处。四夷馆专主笔译,属翰林院,始置于明永乐五年(1407),下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8馆;正德六年(1511)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1579)增设暹罗馆。清顺治元年(1644)改名四译馆,去蒙古、女直二馆,余8馆,乾隆十三年(1748)将四译馆并入会同馆,改称会同四译馆,隶属礼部,语种增省为10种,分为两馆:合回回、高昌、西番、西天为西域馆,合暹罗、缅甸、百夷、八百并苏禄、南掌为百夷馆。两馆均编有简单的对译词汇多种,即通常所称的华夷译语。

现在分散于国内外公私藏家的华夷译语,绝大多数都是辗转传抄的本子,多少不一,形式殊同。1930年日本石田幹之助分此译语为3种:第一种,明翰林院侍讲火原洁等于洪武十五年(1382)所编,仅蒙古语一种。第二种,四夷馆所编的各种译语,很多已流散到国外。第三种,明末茅瑞徵编、朱之蕃序的13种本,据法国历史学家H.马伯乐推断,应为会同馆本,在国内已很难发现全套本子。194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即P.佩利奥)又增加第四种,即1931年于故宫发现的本子,计有42种71册。其中除已知语种外,另有倮译语5种,川康一带西番译语9种,广西太平府、庆远府、镇安府译语(字喃式文字)3种,西洋馆译语5种(法、德、意、拉丁、葡)及《咭唎国译语》。至于散见于各家纪录的其他零星译语,则未予统计。从语文学观点分析,上述译语也可依照有无原字分为两类。

上述各种译语在内容上也有所歧异。各种本子均收“杂字”,但四夷馆本通常还收有“来文”。杂字分门排列,从11至20门不等。乾隆十三年以后才遵谕一律依西番馆译语分为20门。收词数大多在500~900之间。每词下分汉字注音、汉义、原字3项,有的仅前两项(如第一种本和第三种本),也有的原字在首,记音在末。各项按上中下或右中左排列。原字多系该民族的文字,但有的则借用别种文字,如《苏禄译语》用阿拉伯字母记写。有的记音与原字不符,只是一种“训读”。如有一种西番译语中藏文gnam(天)的注音为“墨等刻”。




目前大部分译语尚未整理,已整理的也存在不少问题。绝大多数译语成书的年代还不清楚。一部分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译语,它们的来历还需考证。国内尚有不属于两馆的零散本子,其来历有待确定。每一种译语中往往有若干重要的单词需要详细考订。

有关研究华夷译语的著述不少,其中四夷馆旧有专书,如明王宗载的《四夷馆考》,清江蘩的《四译馆考》,清吕维祺的《四译馆则》。但会同馆没有专著,有关史料散见于一些官书中。19世纪末期以来,国内向达、王重民等,以及德国的F.希特、W.富赫斯,法国的J.G.德维里亚、L.奥鲁梭、伯希和,日本的神田喜一郎、石田幹之助、西田龙雄等均有著述,可作进一步研究华夷译语的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37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