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君臣有别

皇上,君臣有别,第1张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

重和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和”的原字是“一”和“分”,“分”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和”的本义最初指的是“音对应”,即音乐中各种声音的协调。后来引申为不同事物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先秦时期,先贤们在重视“和”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是不同事物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它的前提是承认事物和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建立在对个体性和特殊性的承认上的。和谐不是抹杀或取消个性,而是恰当地展现个性,发挥个性的作用。

所以圣贤们在倡导和平的同时,也同样否定和反对。反复强调统一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划清了和与同的界限,指出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明确主张“和而不同”。

早在西周末年,周王室顾问王世博就对什么是“和”以及“和”与“同”的区别作出了哲学解释。

而真实的生物,同样不会继续。他等于他所谓的总和,所以他能够繁荣和归还一切。如果我们分享同样的利益,我们都会抛弃它。因此,第一个国王用土和金木混合了水和火,混合了上百种东西。所以五味是用来调口的,四支是用来卫身的,六韵是用来听耳的...(国宇于正)

文中的两个“他”字,是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不同的东西,也就是矛盾的两面。“平”就是协调、调整的意思。意思是矛盾双方互相调节配合,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就是和谐。王世博认为,只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相互协调,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新的事物,事物才能发展壮大(“和谐”与“繁荣”)。如果总是把同样的东西加在一起,就永远不会产生新的东西,而只能是单一的(“一样就是坏”)。

在这里,王世博的和谐论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他所批判的是,亡国之君周幽王只听自己的“谄媚”言论,与自己如出一辙,却拒绝最不中听的忠告,“去和而取同”。但需要说明的是,人在人际关系中追求的应该是和谐而不是千篇一律。作为最高统治者,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和理性地理解和谐与相同的本质区别。

一般和总理组成

继王世博之后,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也有大致相同的说法:

如汤、水、火、糖、盐、梅子煮鱼,要付出代价,要杀死丈夫,要品尝它,要帮助它,要放下它。一个绅士吃它来平静他的心。......如果用水喂水,谁能吃?竖琴若专一,谁能听?这不可能是真的。(《左传》召公二十年)

在这方面,《晏子春秋》的记载和《左传》是一样的。在这里,晏婴的道理和王世博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说明,不同的事物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获得理想的结果;如果只加一样的东西,那只能是单一的不能吃不能听的东西。

因此,晏婴的和谐论是为了向齐景公王进谏,纠正他的和谐错误。据当时在齐景公面前对诺诺唯命是从的臣子梁丘说,“你所谓能,据你所言;所谓君子无据,亦曰无据”。因为他总是取悦你,并与你完全一致,他自然赢得了龚景的青睐,并认为他可以与自己和解。但在颜英看来,这种君臣也可以同而不是同的情况,使得君主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这是很可怕的。他认为:

所谓君子能,且不论有无,吾献其无,以成其能。所谓君无,而你所能为,我所能献,以去其无,是政治层面。(《左传》召公二十年)

只有臣下敢于出谋划策,君主乐于纳谏,君臣相得益彰,才能有好的政治局面(“政治和平”)。他还更明确地指出:“所谓和者,君甜臣酸,君弱臣咸”;反之,君若愿为臣,此“所谓同,安乎?”(晏子春商)这使得和谐的含义更加透彻。

后来孔子对童作了更为肯定的否定,认为童和他是对立的。他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论语·鲁兹》)

在孔子看来,与他人,尤其是与上级、君主求同,而牺牲个性是小人的行为,只有“和而不同”才是君子的人格。因为孔子的影响更大,所以这句话更流行,更广为人知。

王世博和晏婴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和谐,对和谐进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对和谐的论述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单一地存在,而是存在于对立统一之中。单纯的认同缺乏生命力,导致一片死寂,必将“不继续”。只有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才能存在和发展。统一不是不相关的聚合和散列,而是相互补充和合作。从而达到协调、平衡、统一。因此,和谐是万物的生命力,从对立走向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是中国古代尊和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虽然先秦的和谐同一性理论是从多方面论证的,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但它要解决的主要是人际关系,尤其是君臣关系。目的是让君主认识到,君臣之间恰当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君臣之和,而不是君臣等同,不是臣对君的绝对认同;就是要改变君主可以当大臣,君主可以不当大臣,大臣绝对服从君主,和君主绝对一样的政治局面,希望建立君臣之间和谐但又不同的政治局面。

总之,“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君臣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原则。这一原则与“顺道不从君,顺义不从父”(《荀子·子道》)的原则以及强调劝谏的传统一起,无疑对古代协调君臣上下级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今人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54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