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怎么写?如何写出高分申论文章?公务员考试

申论怎么写?如何写出高分申论文章?公务员考试,第1张

申论怎么写?如何写出高分申论文章?公务员考试 01

申论写作是什么
申论写作=思维塑造+结构梳理+规范表达(请一定记住这十二个字)
我从来不会说什么“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陈词滥调,因为申论写作有更直观的训练方法。
1.1看我如何将方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万里残阳山河无疆,五千年汉唐高风激扬。时光的流逝,消却了奕耀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光芒,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能言”的文化宝藏。在这些文化宝藏中,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无形的非物质遗产。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竞争,因此,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要求,更是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内炼其“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民俗来源于民间。从记载民众生活的《诗经》到承载传统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婚礼、建筑、吃住,民俗不仅是社会形态的体现,更是国家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的习俗、文化渐渐的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拯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文化安全意识着手,将民俗文化的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将文化安全注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将民族文化的发扬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让其在心与心、行与行中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外塑其“形”。不管是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还是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其在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割裂中国人历史文脉延续的同时,更凸显了我们创新能力的不足,没有很好的挖掘出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凸显其生动的表现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做精做细,既要与时俱进,同时应去粗取精,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构建民俗文化传承人人有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参与的保护机制,形成以专家学者为主体,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走向世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兼修其“法”。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源于我们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凸显了行动上缺少有效的保护制度。当今美国的价值理念能够遍行世界,除了其强势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更为重要的在于形成了有效的保护、发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更应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违规拆建、盗窃文物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违法行为,通过法律的约束形成良好的保护、发展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总之,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程。
1.2方法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这一篇文章很多小伙伴都比较熟悉。但遗憾的是,很多伙伴都只记住的“内炼其心”“外塑其形”“兼修其法”这几个字,于是:写作中满眼望去尽内炼,纸头皆挂修其法!
最后,分数不理想,大吼一声:你这个骗子!

02

2.1   灵活运用方法,“一三五”手到擒来
基本结构你必须熟记!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有“一、三、五”这个核心特点:
①“一”是指一个核心论点。第一段引述议题,并明确的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
②“三”是指三个分论点(不等于就是“内炼其心”“外塑其形”,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分论点呈现了“先概述,后分析论证”的层次,且论证中先交代缘由,后具体论证、说明。
③“五”代表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引述议题、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第二段—第四段是分论点及分论点的论证;第五段是总结全文。
2.2    本质是这样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大概已经有了新的疑惑。
诸如方法是不是就是“内炼其心、外塑其形、兼修其法”?是不是只能写成以对策为主的“策论”文章?大家都用此种方法会不会导致“千篇一律”?
如果你已经有了以上疑问,那么我要恭喜你了,因为你的学习不断深入。弱者遇到了问题找借口、理由,强者遇到了问题只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法。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①这种方法是一种思路、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结构、思路上理解申论写作,而不是一种生硬的套路;
②我们需要在理解特点的基础上,勤于总结、多加思考,打造出得心应手的写作方式和结构。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
①“内炼其心、外塑其形、兼修其法”只是确立分论点的方法之一,体现的是特色之一,而不是唯一!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自己对议题的理解,确立出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分论点表达方式,诸如“…需要有态度/大度/高度/广度/深度/维度/温度”“…是…的基础/关键/命脉/核心/核心”等等。这些需要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总结、积累!
②方法代表的是结构、思路,不等于只能写成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文章,同样可以写成以分析为主的文章。

03

3.1写成分析类文章即“政论”型文章
科技创新多元应 美丽中国现“帅性”
——发展依赖创新 复兴要靠科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科技创新的目的、价值及如何更好的将科技与人文发展、民生应用相协调等也成为热点议题。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是促进人文、科技协调发展,开启“中国梦”的至关重要的钥匙。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需秉承“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科技无疆界,但“国情有界”。纵观中国发展历史,从洋务运动到近年频生的“山寨”现象,“生搬硬套”、简单的“拿来主义”无法成为民族发展的通衢大道。正如个性化的定制和服务是中国盾构掘进机与国际“巨头”竞争时的一张“王牌”,我们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科技创新、科技运用的成果,但更要走前人、其他国家没有走过的路,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持将科技创新与国情,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相结合,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推动中国科技与运用走向世界。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要保持“理性”。“无创新,则无出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创新不是盲目而为,更不是主观臆断、一蹴而就,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等缺陷,仍缺乏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发明创造,没有形成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立足现实、坚守“理性”,持续传承和发扬高铁在浴火重生中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技术的有益经验,在对内挖潜与对外拓展中有效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向世界。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应着眼“人性”。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严谨的,但严谨不等于“呆板”,人文与科学能够对接,科学与人文可以交融。在我们的科技创新中,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牢牢结合,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人民可见、可用的生活领域,打造中国自己的“iphone”“
windows”,凸显科技创新对 “人”需求的因应和关怀,实现科学与人文齐飞,精彩与务实一体。
高尔基说过,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中国要发展,出路在创新,中国要复兴,关键在科技。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让科技创新与人文发展相结合,一定能实现强国、富民、复兴的“中国梦”。
3.2“策论”和“政论”区别,可别傻傻分不清?
从上面这篇篇文章看,我们发现,整个文章同样遵循了“一、三、五”的特点,只是分论点的表达方式、分论点的论证有所调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而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从所存在的问题、处理问题的意义等层次加以诠释。
可见: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文章与以分析问题为主的文章,最大的不同并不在于结构、形式,而在于分析的角度和侧重点。
如果你还是没有很清晰的理解“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文章”与“以分析问题为主的文章”的差异、特点,请放松心态,我们继续往下看,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加深理解。
案例一:建立健全配套法制,是破解水危机的关键【分论点】。无论是频发的水污染事件,还是随意往水源排放生产、生活垃圾的行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一套完整、有效的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法制制度。为此,应立足问题,出台并完善《水法》、《水上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完善并落实水行政执法资格考核认证制度、加强在岗水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以及改善水行政执法人员的装备水平等措施,打造一支政治性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率的水行政执法队伍,为搞好水行政执法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案例二:建立健全配套法制,是破解水危机的关键【分论点】。从广大企业的污水直排到农业生产的“农药滥用”,从城市生活中的垃圾随水丢弃到沿河、沿湖植被树木的乱砍乱伐,既凸显了当前所普遍存在的节水意识不强,更凸显了节水、用水、治水范畴的法制缺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不凸显了“制度”“规矩”的重要性。有专家指出,“违法成本过低,是导致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的配套法律机制,提升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水资源污染、浪费等行为,进而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担责”的管理局面。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案例一和案例二采取了同样的分论点表达方式,但案例一注重的是“解决问题”,具体的论证涵盖两个层次—缘由的交代和措施的论证,案例二注重的是“分析问题”,具体的论证同样涵盖两个层次—问题和意义,同时句式、措辞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现在,弄清楚了吗?
最后,帮大家汇总、提炼一下:
如果分论点着重分析问题,建议从缘由的交代+为什么我要这么说(我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如果分论点着重解决问题,建议从缘由的分析+怎样具体、有效的解决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79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