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以上海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 有哪些令人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

这座以上海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 有哪些令人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第1张

这座以上海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 有哪些令人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

李大钊、胡适、戴季陶……当时只要是风云人物,都会被邀请到上海大学去讲演,或请去当老师。曾经星光熠熠、备受瞩目的上海大学,后来为什么会灰飞烟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大学是不是一所正规的大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连毕业文凭都没有拿到?

6月26日,“红色起点”系列丛书之一《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作者吴越做客行知读书会,带大家重温上海大学这座“红色学府”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中国革命开端年代的起起伏伏,再现上海大学师生在五卅运动中谱写的悲壮序曲。

“五卅”是上海大学的高光时刻,陈望道先生曾说:“西摩路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五月三十日这天,队伍就是从这里集中而后出发到南京路去演讲,而被打死了人的。”西摩路代指上海大学,陈望道先生用非常简朴的语言把五卅和上大的关系做了最精炼的概括——上海大学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

此外,“五卅”与华东师范大学也颇有渊源。当时不能参加五卅而从圣约翰大学出走的师生建立了光华大学,后来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合并,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吴越说:“我们以五卅为一个标点去看,中国近现代史上迄今为止对我们还有很大影响的、而且现在还存在的很多人和事、机构,可能或多或少都跟五卅,或者说跟上个世纪二十年的上海,更具体地说,跟我们现在在谈论的只存在了6个年头的上海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上大之前是一所私立学校,名为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10月改组为上海大学,迎请于右任为校长。“到后来……于右任校长也是挂名的,实际办事全靠共产党。”陈望道先生回忆说。当时的上海大学有许多颇为有趣的暗语,如用“商务印书馆”来代替共产党。因为共产党简写作CP,而商务印书馆英译名(COMMERCIAL PRESS)的简写也是CP,所以如说某人是共产党时,就说他是商务印书馆的。共产党员互称为“大学同学”,把青年团员称为“中学同学”。

如今回望存在时间短暂的上海大学,它的意义却比当时更显得确凿:很多青年都是在那里入党、开始革命工作的,它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知识分子进入革命队伍的一个摇篮。

一九二四年六月,孙中山亲手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他启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上海大学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军校。“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名不虚传,并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认。广东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在当时还是秘密的,也是“上海大学”代为办理的。毛泽东是当时的出题人之一。

为什么曾经如此独特而辉煌的上海大学最终灰飞烟灭,有这么多同学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吴越认为,一个原因是五卅事件之后,有一批人决定弃笔从戎,所以当时有很多人都去报考黄埔军校了,哪怕毕业证拿不到也要弃笔从戎。第二个原因是上海大学封校后,它的档案也被封存了,很多人都没有等到毕业证,就各自奔天涯了。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有去苏联留学的风潮,去苏联前学生们都会到上海大学学习一个学期左右,熟悉偏西方的生活方式,很多是短途的就读。

吴越表示,可能由于资料空缺等原因,上海大学在以往的党史研究中不是那么显著,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宝库,很多故事的线索和缘起、人物间的交集,都在这里产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47965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